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12月19日 星期二

    担当高校之责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作者:李秀云 《光明日报》( 2023年12月19日 15版)

        中国政法大学新时代民法典宣讲团携手北京二中民法社团,开办法治讲座,举办模拟法庭。资料图片

        江苏南通大学学生社团伯藜支教团来到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镇知了村小学开展暑期支教活动,开设绘画、音乐、舞蹈、手工、武术等特色课程,丰富孩子们的假期生活。新华社发

      【沿着党的二十大指引的方向·教育笔谈】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希望人民大学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止于至善,为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提供更多“金课”。也鼓励各地高校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明确了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高校的使命和担当,高校和广大高校教师要以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系列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强化使命自觉,找准职责定位,主动奋发作为,积极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新路径、新机制、新方法,全力答好“教育强国,高校何为”这一时代命题。

    不断强化高校的使命自觉

      从青少年学生成长发展规律来看,主动承担和积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在我国国民教育的体系层次中,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一重任。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但人才培养是一个接续的过程,高校育才并非无源之水,离不开中小学的奠基和积淀。要想形成优秀人才“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良好生态,高校不仅要守好自己的“一段渠”,还要和中小学携手跑好接力赛;更需要“源头活水来”,抓好从源头预防到末端治理全过程,筑起牢固的“生态屏障”。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高校了解大学生中小学阶段成长环境、受教育内容和群体特点,掌握其成长发展规律的有效途径,对高校与中小学凝聚共识、共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主动承担和积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高校主动应对新形势,破解思想政治工作难点的实践需求。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但当前大学生群体在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引发社会关注。究其根源,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利益多元化给青少年成长带来诸多变量和不稳定因素,加之家庭、教育等复杂因素,一些青少年学生在人生“拔节育穗期”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并没有得到及时的关注和解决,不断积累并最终在大学阶段集中爆发。浇花浇根,育人育心。高校应当以问题为导向,积极参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追根溯源,找准症结,为中小学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明确“破题方向”、提供“解题方法”,教给青少年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引导他们正确面对、合理解决“成长中的烦恼”,为健康成长成才打下坚实基础。

    准确把握高校的职责定位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纵向衔接大中小学全学段,横向贯通学校、家庭、社会各领域。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各学段、各领域的子系统明确立德树人的共同职责,做到不缺位;找准自身功能定位,做到不越位;实现良性互动,以共商共建共享实现协同育人。对于高校而言,应当充分发挥知识密集、人才云集、资源富集的显著优势,积极助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师资培养和资源供给,在一体化育人中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当好理论研究的“智囊团”,成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创新思想的策源地。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对此,高校应充分发挥学科专业聚合的优势,组织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专家学者,开展多学科融合研究,对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和需求层次进行学理解释和系统阐释,并将成果运用到教材编撰、课标制定和教学方法运用等实践中来,进一步明确各学段相互衔接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让党的创新理论的宣传教育更契合青少年的认知特点,融入青少年的成长日常,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办好师资成长的“大课堂”,全方位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教师队伍建设。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于教师。当前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课程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但在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实情况下,面对新要求和新任务,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数量不足、知识储备不足、能力本领不够等问题也越来越凸显。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拥有的千余家马克思主义学院、十余万名思政课专任教师的巨大人才优势,通过结对帮扶、集体备课、同课异构、专题研讨、主题培训等方式,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提供全方位的智力支持,有效提升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针对当前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中法治、心理健康等专题教育师资不足的情况,高校应主动引导鼓励法学和心理学等专业教师积极参与一体化建设,和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齐心协力补齐短板。从长远来看,高校承担着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力量的培养重任。为此,高校应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法学等相关专业大学生到中小学开展志愿服务和实习实践,通过实践经历强化其专业认同,坚定其职业选择,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力军。

      建好资源共享的“大平台”,持续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新动能。“大思政课”要善用之,高校要统筹调动校内外资源,深度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打造理论和实践、课内和课外、线上和线下相融合的一体化建设资源共享平台。依托高校校史馆、博物馆、图书馆以及实验室等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德育实践基地,向广大中小学开放,让青少年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利用高校在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资源库,为广大思政教师特别是偏远地区中小学思政教师提供微课、慕课、示范课、精品课等教学资源,并开展远程教学、线上研讨等培训指导。充分挖掘高校校友、合作企事业单位等社会资源,通过英模宣讲、主题实践等方式,让大中小学生同上一堂课,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取得的伟大成就。近年来,中国政法大学与北京史家胡同小学、北京二中共建青少年法治教育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基地,努力打通大中小学以及各学段资源壁垒,探索贯通大中小学、覆盖课堂内外、师生共同参与、各方资源循环共享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新机制新路径,积累了一些经验与心得。

      总之,高校要持续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师生头脑,绘好思政课育人同心圆,为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智力支持和实践智慧。

      (作者:李秀云,系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