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12月17日 星期日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深挖地方红色资源 赋能大思政课建设

    作者:汪海燕 《光明日报》( 2023年12月17日 04版)

      辽宁是一个红色资源大省,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包括“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在内的“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探索将“抗日战争起始地”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深入挖掘辽宁红色资源“富矿”,将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高校思政课教学优势,形成了可借鉴、可推广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模式,在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和实践育人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挖掘“抗日战争起始地”文化内涵

      学院立足“六地”红色资源,深入挖掘“抗日战争起始地”文化内涵,积极实现从“抗日战争起始地”的内涵到教学体系的转化,建立一条从学理探索到教学内容转化的逻辑线,实现理论体系向教学体系、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的有机转化。深入研究“抗日战争起始地”红色文化资源的丰富内涵、内在品格、价值定位、生成逻辑、分布特色、资源载体,从北大营打响抗日第一枪、中共满洲省委发表第一篇抗日宣言、第一支反抗日本侵略的民间武装等方面系统梳理“抗日战争起始地”红色资源的意义,全面挖掘凝结在其中的革命精神、革命传统和价值理念等,夯实“六地”红色文化的学理基础。

    探索参与式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

      学院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围绕内容和技术两个要素,充分发挥辽宁“六地”红色资源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价值。运用情景式、互动式、体验式、案例式、专题式等方式方法和形式多样的现代技术手段,从多学科、多角度、多维度、多层面探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开展“六地”主题的研究性课题探究活动,构建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统一的参与式研究性课堂教学,将红色文化资源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使学生对课程既有情感认同,更有理性认同;既有参与感,更有获得感,有效增强课程的亲和力与吸引力。

    建构线上线下相融合教学模式

      学院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探索以“六地”文化为主题的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全场景教学模式。通过“雨课堂”教学平台、“六地文化研学”微信公众号、抖音、B站等新媒体平台,建设“六地”线上教学资源载体,运用虚拟仿真、元宇宙等现代技术开发“六地”实验项目,开展线上实践教学活动,有效提升地方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时代感,解决因学时、组织等客观情况带来的教学障碍。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指导学生利用红色展馆了解历史情境,组织学生团队制作反映“抗日战争起始地”红色文化的系列短视频,作为线下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辽宁省大学生讲思政课大赛、微电影大赛等活动,通过多平台形式展示学生制作的优秀视频作品,打造辽宁大学思政课教学优秀品牌。

    探索“大思政”实践教学模式

      学院推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充分利用辽宁“六地”丰富红色文化资源,不断拓展实践教学边界,打造大思政实践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到抗战遗址和场馆进行实地参观,形成以“抗日战争起始地”为主线,以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北大营营房旧址陈列馆、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辽宁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冯庸大学抗战博物馆、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陈列馆等9个抗战遗址场馆为实践教学基地。通过生动鲜活的情境模拟、情感体验、现实体会、深情对话等方式,创设沉浸式、体验式教学实践活动,强化实践教学、“移动课堂”教学,将思政教育课堂从教室搬到红色文化遗址或纪念场馆,通过多元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深刻感悟红色文化的厚重和独特魅力,真正让红色文化深入学生内心,做到红色文化“入心入行”。(汪海燕)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