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12月16日 星期六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非遗+”让专业育人与非遗传承互促共生

    作者:史 曙 王 纬 《光明日报》( 2023年12月16日 05版)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注重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育人效能,使之与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耦合融通,并将其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学校建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基地依托职业教育文化艺术大类专业背景,聚焦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围绕非遗文化传承人培养机制、专业人才特色培养模式、专业传承民族文化有效教学模式等展开持续深入的探索与实践,实现了专业育人与非遗传承的有机结合、互促共生。

      基地建有割绒纳绣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劳模大师创新工作室、非遗文创设计工作室、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等实习实训场馆,“王世基非遗传承与创新工作室”入选2023年度山东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搭建“多方协作式”培养平台秉承“无边界”课程理念,拓展课程存在场域,从博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近年来,基地分别与莒州博物馆、沂蒙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联合开展《博悟系列课程》等课程研发与实践。以艺术类专业教育带动通识教育,将鲁中南地区割绒纳绣、黑陶技艺、雕版印刷等非遗项目纳入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山东民间美术》《黑陶纹样之美》《工艺与文化》《日照农民画》等10余门通识性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展教学。

      基地全面加强产教融合,深化校地企合作,联合行业专家、民间工艺大师、学校教师共同组建开发团队,打造专兼结合的非遗传承师资队伍。基地通过艺术工作坊的实践教学属性,开发特色校本课程、网络云课程;联合大师工匠编写特色教材、结合设计的地域属性和教育的当代属性,将现代教育教学手段与鲁中南本土艺术资源融合,推动专业课程与审美浸润同向同行协同育人。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课堂传授非遗技艺,引导学生感受非遗文化的艺术魅力,领略非遗文化的内涵与精髓,增进文化认同和文化理解,激发传承和弘扬优秀非遗文化的内在热情,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自强。

      基地创立了割绒纳绣文创品牌“知路”,改良生产工艺,设计研发文创产品。团队通过专利授权、技术转让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帮助企业创造经济价值1000余万元。

      探索“文化浸润式”培养模式学校采用“基地+平台+工坊+课程+社团”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探索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与通识性人才培养深度融合。

      基地通过开展鲁中南地方特色文创产品设计与研发,持续拓展传承创新边界,初步形成了大师授艺、学生学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机制。基地鼓励学生参与“互联网+”、挑战杯等“双创”大赛和美术技能类比赛,支持学生创意构想落地,技能传承创新平台最新产学研成果赋能区域内文创企业开发新产品。探索“校中场模式”,基地开展乡村传统手工技艺产业化振兴的教学改革实践,带领师生亲身感受和体验传统文化、触摸传统文化的脉络,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

      基地还将非遗纳入留学生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旨在通过讲好非遗故事、提高非遗传播力量,以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助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实施“立体体验式”教学模式截至目前,基地拥有省级割绒纳绣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1个、省级劳模大师创新工作室1个。建有皮艺手作、割绒纳绣、剪纸物语和纹样公社4个实践教学工坊,视觉传达、空间设计2个产教学研设计工作室和1处文创产品综合展示区,总占地面积近500平方米。另有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成立非遗社团5个。基地引进民间工艺大师和非遗传承人共同建立大师工作室、文创产品研发工作室、民族工艺工作室,共同研发民族文化产品;全方位立体式开展师带徒体验式教学、工作室体验式教学、校外基地体验式教学等教学模式,构建了以“课程为根基、平台为支撑、工坊为载体、实践为检验”的文化育人体系。

      基地累计培育省级非遗传承人1位、区县级3位,齐鲁工匠后备人才20余位。基地培育的“双创”项目“母亲的艺术”“绣行天下”等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10余项。5年来,为行业培养非遗文创人才300余人。

      非遗传承与创新实践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二等奖、山东省实践教学成果奖和非遗教学成果奖。建有国家级精品课1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获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奖项1项,省级奖项3项。

      构建“多方联动式”文化传承机制基地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五进计划”,针对机关、社区等不同受众开展订单式宣讲,构建广覆盖、多维度、立体化传统文化普及格局。开展“文化服务行动计划”,协助企事业单位策划文化场馆、研学基地和旅游景观,开辟传统文化实践场域。组建师生宣讲团,承担日照市文体旅产教联盟职教周活动宣传,提升传统文化实践层次。

      基地积极推动非遗在乡村产业化,让传统文化精髓融入乡村生产生活,推动乡村物质精神全方位发展,进一步构建良性乡村生态,提升乡村文化内涵与文化自信。基地依托校内国家级电子商务(京东)校企协同创新示范中心,打造全网矩阵营销体系。线下采用商超配货,线上培育非遗传人IP,开展自媒体直播带货,使非遗产品销量大幅提升。

      基地推动非遗技艺走出深山,融入当代人的生活。校企共研80余款非遗文创产品,“云臻”系列产品被农业农村部选定为东盟国家伴手礼,“云耕”系列产品被临沂市指定为拥军优属产品。

      此外,基地试点“跨境平台+留学生技术驿站”特色销售渠道,入驻亚马逊、速卖通等跨境电商平台,让非遗产品站上世界舞台,传播中华文化、传递中国声音。

      (史 曙 王 纬)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