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道德建设,尤其重视干部队伍的道德建设,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政德,就是为政之德、从政之德、执政之德。对于青年干部来说,修身立德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只有锤炼高尚品德、培养良好修为,才能以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在人生道路上立得住、站得直、走得稳、行得远。
毛泽东同志在莫斯科大学接见中国留学生时,深情讲述青年人“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更是寄予厚望,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由此可见,青年承载着时代的使命和担当。青年党员干部是青年中的佼佼者和榜样骨干,更要不断锤炼道德修为,练就过硬本领,争做信念坚、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的干部。
筑牢信仰之基
在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上,有成千上万的革命烈士,怀着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浴血奋斗、大义凛然、视死如归。28岁的夏明翰镇定自若地在刑场上写下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26岁的陈然面对敌人的诱惑写下《我的“自白”书》:“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方志敏面对敌人死亡的威胁,写下“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从小变大、从弱变强,最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起新中国,离不开无数先烈信仰的伟力。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信仰教育,他说:“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如果信仰不够坚定,理想信念模糊,就容易心为物役、修身不严、德不配位,甚至背叛初心使命,落得可悲可耻的下场。青年党员干部涵养政德,只有以先辈先烈为镜、以反面典型为戒,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才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不毁其节。
深悟理论之要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因此,第一位的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
理论联系实际,这是我们党对理论武装工作的一般要求。2023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特别强调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深化内化转化上下功夫”,进一步指明了加强理论武装工作的着力点。
真学真懂真信,这是我们长期以来对党员干部理论学习的要求,但落脚点应该在“用”上。必须坚持好运用好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并自觉运用这些立场观点方法改造主观世界,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做到知行合一
马克思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毛泽东则概括出以实践为主导认识的规律性。要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使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只有实践才能完成知行合一。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修炼共产党人的“心学”。我们要在学史明理、增信、崇德、力行中加强自我修炼。同时,我们要做到尊古而不复古,守正而不守旧,对于优秀传统文化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修身立德也是如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自觉加强政治历练,接受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淬炼,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使自己的政治能力同担任的工作职责相匹配。要立志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勇于担苦、担难、担重、担险,以实际行动诠释对党的忠诚”。年轻干部勇于担苦、担难、担重、担险,才能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建功立业,同时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真正把高尚的政德落到实处。面对艰苦,面对“最硬的骨头”,我们要迎难而上;面对老百姓的“急难愁盼”,我们要感同身受,敢于担当作为。
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是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肯定还有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困难风险挑战。我们在坚定自信的同时强化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修身立德意识,我们的党就会更加有战斗力。只有我们坚定信仰、深悟党的创新理论、深植家国情怀、深修政治品格、涵养高尚情操、追求崇高境界,踏踏实实,稳步向前,才能真正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时代重任。
(光明网记者刘梦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