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冬天的沈阳滴水成冰,温暖的实验室内,科研如火如荼地展开。26摄氏度!屏幕上的数字显示着室内温度。
“我们给自己用上了最新研究成果。通过与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联合应用,我们不仅成功实现了室内供暖温度自主调节,并且将新能源发电中不稳定的‘垃圾电’转为热能,减少光伏发电中的‘弃光’现象。”智慧综合能源供暖技术的研发者、沈阳工程学院副校长王启民说。
“学校紧盯能源电力行业需求,推动关键技术、工程应用、科研团队、科研平台与产业需求的有机融合。”沈阳工程学院党委书记佟刚介绍,该校成果已在国家能源集团的实际工程中示范应用。
沈阳工程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一楼的“创业吧”内,一群年轻人正热烈地讨论着刚刚进行的清洁燃烧与储能技术中试情况。“秸秆是优质的生物质燃料。我们研究和开发了高效、经济的清洁燃烧技术,希望通过对秸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目标。”该校学生马文科向记者介绍。
在距离科技园140多公里的铁岭市昌图县,农民们感受到了绿色低碳技术带来的改变。“这个炉子是沈阳工程学院的师生帮我们设计的。”昌图生物质热风粮食烘干专业合作社的农民表示,在高效清洁生物质锅炉的帮助下,合作社将以往露天焚烧的秸秆变成了烘干粮食的生物质燃料,更加环保。
在新疆塔城,一座座风电站拔地而起,但随之而来的是电力人才缺少的问题。“我们正持续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组团式’援助,鼓励学生去边疆就业创业。”佟刚说,该校创新援疆模式,协助塔城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电力方向的人才。
面向未来,沈阳工程学院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双碳”目标,为建设能源强国培养更多人才。
(本报记者 刘勇 本报见习记者 戴宁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