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12月04日 星期一

    在黄河口编织“红地毯”

    讲述人: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 谢湉

    作者: 《光明日报》( 2023年12月04日 07版)

      【一线讲述】 

      万里黄河挟带滚滚泥沙,东入渤海。在黄河与海洋的相互作用下,形成了独特的沉积环境,快速发育出广袤的三角洲新生湿地,成为我国暖温带最“年轻”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2012年,我的博士研究课题选择了黄河口滨海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从此开启了我在“大河之洲”的守望。

      站在黄河口湿地前,映入眼帘的是平坦无垠的滩涂湿地。若在空中俯瞰,你还会看到壮丽的“红地毯”奇景。

      这块巨型“红地毯”,其实是黄河口的盐沼湿地,里面生长着一种名为盐地碱蓬的藜科植物。可别小看了这一株株碱蓬,每亩碱蓬地每年能吸收盐分三四百公斤,还能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改良土壤肥度。这块“红地毯”还是生命的乐园。每年4月,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嘴鸥都会成群结队地迁徙至此,繁衍后代。

      然而,近30年来,盐地碱蓬湿地持续萎缩与破碎,分布区域中出现了大量的裸斑,亟待保护与改善。我和团队在黄河口的一项重要工作便是开展保护,将美丽的“红地毯”“织补”完整。

      最初,播撒种子或移植幼苗是最常用的修复手段。但盐地碱蓬的种子比较脆弱,在潮汐侵扰下,种子被反复冲刷,土壤盐碱化以及频发的春旱也阻碍了种子的萌发,修复效果受到很大限制。

      就在项目团队一筹莫展之际,大自然带来了启迪。偶然间,我们观察到自然湿地里的盐地碱蓬在泥沙侵蚀或动物挖掘形成的坑洼中长得更好。经过进一步研究观察,我们发现,坑洼地形可提高秋冬季盐地碱蓬种子截留效率,中低盐环境为种子萌发提供了适宜条件。我们豁然开朗,成功提升了盐地碱蓬的恢复效果。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华环保基金会和美团外卖青山公益专项基金等资助下,我们进一步将微地形修复技术规范化与工程化,被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应用推广。目前,已利用营造微地形技术修复了退化盐地碱蓬湿地上千亩。

      每当在航拍镜头中看到黄河口美丽的“红地毯”,我都深感欣慰。对于保护黄河口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而言,办法总是潜藏在困难背后,静待着我们去发现。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周梦爽、王美莹、王斯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