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12月04日 星期一

    中国新作为,世界新机遇

    作者:本报见习记者 阮紫嫣 本报记者 吴春燕 张斐晔 《光明日报》( 2023年12月04日 12版)

      【特别关注·2023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 

      12月3日,2023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顺利闭幕。在为期3天的时间里,会议举办了各种形式的活动共76场。与会嘉宾高度评价习近平主席致大会的贺信,高度赞扬中国式现代化,高度认同中方提出的“三大全球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围绕“百年变局下的中国新作为——扩大利益汇合点,构建命运共同体”主题研讨中,嘉宾们畅所欲言,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共同为读懂中国、读懂世界建言献策。

    中国高水平开放造福世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加快推进自贸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建设,共建“一带一路”搭建起广泛参与的国际合作平台,形成了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嘉宾们一致认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本身就是一种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最有效国际公共产品,有助于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要想富,先修路。”以此句俗语开篇,匈牙利央行副行长巴纳巴斯·维拉格对“一带一路”倡议表示赞赏。2015年6月,匈牙利与中国签署了“一带一路”建设谅解备忘录,成为第一个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政府间合作文件的欧洲国家。“过去10年,‘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大规模国际合作旗舰项目,它在基础设施、人文交流等多个层面实现互联互通,可以缓解当前面临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和治理赤字问题。”

      “中国庞大的人口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会,在中国投资发展大有可为。”泰国正大集团资深副董事长、正大制药集团董事长谢炳说,“我们在泰国积极参与东部走廊的建设,与中国的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我们希望在中国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背景下,持续加大对华投资力度。”

      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中国进一步推出一揽子金融开放措施,全面取消了银行、保险领域外资持股比例限制,持续拓展金融开放的广度和深度,30家全球系统性、重要性银行均在华设有分支机构。”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原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中国同世界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已经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中国的开放投资与服务贸易促进了当地经济增长和就业。

    中国创新产业发展影响深远

      当前,信息革命时代潮流浩荡前行,数字经济、科技创新正助力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与会嘉宾们普遍认为,创新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各国探索更多新路径、发现更多新规律、积累更多新经验提供了借鉴。

      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给世界带来巨大机遇。德国荣根财团总裁彼得·荣根认为,人工智能代表了新的科技革命,将对就业、医疗、教育等各个领域产生深远影响。他特别指出,中国在机器人的应用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目前全世界一半的机器人应用发生在中国。

      “未来数字经济发展并不是互联网经济的延续,一定要找到能够替代此前高价值经济发展的模式。”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特聘研究员、科技部现代服务业领域总体专家组副组长张树武认为,这就要求形成“新质生产力”,形成新的产业和新的价值。将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工具,能够赋能各行各业,实现生产方式的变革。

      香港大学中国与世界治理研究中心创始主任李成在谈及人工智能应用的现实及风险时表示,包括大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应该共同应对人工智能领域的重点问题,包括伦理、共同的规范、风险管理等。他呼吁,我们应该携起手来,基于国际对话与相互尊重,推动构建一个数据化紧密联系的世界。

      “大数据是钻石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网信办专家咨询委员会顾问沈昌祥表示,随着海量数据的进一步集中和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安全成为大数据快速发展的瓶颈,要构建发展数字经济网络治理体系,打造安全可信产业生态,构造数字经济的安全底座。

    “我们共同的伟大事业”

      12月2日晚,“读懂中国”十周年文化展演在广州塔举行,一场古典与现代兼容、怀旧与潮流并蓄的文化盛宴,让中外嘉宾感受到千年商都的独特魅力。“广州是一座拥有22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自古以来就是中外文化交融之地,见证着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广州市副市长赖志鸿自豪地向中外来宾介绍着这片历史悠久、人文璀璨的热土。

      珠江奔流入海,承载着自古以来中外交流的厚重历史。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文明交流互鉴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本届会议上,嘉宾们就如何更加深入、更为有效、更富成果地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展开研讨。

      伊朗政治与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哈利勒·希尔古拉米认为,中国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具有包容性,包容的文化应该替代排外的文化,对话和合作的文化应该替代霸权文化,人类应该由对话所赋权,而不是由枪支来赋权,这是非常重要的原则。“全球文明倡议会让世界变得更好。”

      “我们在前进道路上遇到过许多困难。”西班牙知华讲堂顾问塞尔希奥·德尔加多对世界应该如何更好地开展文明交流互鉴提出建议,表示这应该是一个中长期的路线图,需要经过许多中间步骤,“也许可以从相近文明之间的双边对话开始,再逐步扩大到其他文明之间的多边对话”。

      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李舫认为,中华文明鲜明的自主性、包容性与和平性的底色,为当今世界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就代表着中国人一直秉持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天下情怀。

      乔治·布什美中关系基金会创办人及董事会主席尼尔·布什表示,中美两国人民都是爱好和平的人民,希望和全世界所有爱好和平的人民一起解决共同的挑战。“我相信文化互鉴会使民心相通,这只会有裨益而不会有害处。”他表示,创办乔治·布什美中关系基金会就是为了能够让更多人聚集在一起,互相了解、互相交流、找到共识。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是我们共同的伟大事业。”外文出版社荣誉英文主编大卫·弗格森认为,在前进的道路上,每个国家不论大小都会发出声音,而重要的是要让每个声音都被国际社会听到,“我想这就是为什么中国要不断扩大朋友圈,并推动建立更加公平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本次会议恰逢创办十周年的节点,中外与会人士直面百年变局,思考中国新作为的内涵,合力将中国故事讲述给海内外的广大受众,让我们更加期待“读懂中国”的下一个十年。

      (本报广州12月3日电 本报见习记者 阮紫嫣 本报记者 吴春燕 张斐晔)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