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音乐学院传承“中西会通、求真至善、登崇俊良、自强报国”的校训,以“汇通中西艺术精华、弘扬三晋特色文化”为己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理想信念,提升综合素质、锻炼实践能力,用音乐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
着力夯实音乐育人基础
学院积极推动课程思政的融合发展,努力探索音乐专业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方法,激发音乐课程教学的创新改革,着力培养更多具备高水平音乐表演能力、有艺术文化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以音乐教育教学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学院着力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晋剧传承基地,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传承中华艺术瑰宝、丰富校园生活、保护国家传统剧目,使戏曲文化深入人心。举办“中国美声的国际化探索——中国美声与意大利美声对话”等系列讲座,推动中国美声以科学化、国际化的方式向世界传递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承办“新文科背景下艺术理论的研究路径”学术研讨会,通过全员互动最大限度地提升音乐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适应新时代社会所需应用型综合人才。
扎实开展音乐育人教学
学院充分利用古典音乐文化及近现代音乐史中的红色音乐思政元素,扎实开展课堂课程思政建设,切实提升音乐思政教育的效果。
学院大力发展“民歌”“民乐”“戏曲交响化”等特色专业方向建设,与音乐学、作曲与舞蹈专业协同发展,发掘地域文化的教育功能。通识课程 《中国声乐百年历程之作品鉴赏》 把思政工作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探索音乐学科在思政教育方面的有效路径,以中国声乐作品鉴赏音乐会的形式开展“音乐+思政”教育,用创新沉浸式课堂展现中国艺术歌曲的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引导学生在感受艺术魅力的同时,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革命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学院把文化元素作为鲜活的思政素材,发挥文化的浸润作用,探索“美育+思政”育人模式创新,师生共同排演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特色成果——交响清唱剧 《江姐》,把思政课搬到音乐厅,唱响红色经典,赓续红色血脉。该剧作为山西省文艺精品进高校活动的剧目之一,在省内高校连续演出,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点亮前行的路,激励他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绽放绚烂的青春之花。学院开设 《晋剧源流》 《传承晋剧文化,感受晋剧魅力》 等晋剧艺术文化公共课程,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晋剧艺术当代传承”研讨会,在课程建设、社团建设、工作坊建设、科学研究、辐射带动、展示交流等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晋剧艺术文化传承基地”入选“传承的力量”教师节专题节目录制活动。
创新开展音乐育人实践
学院高度重视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遵循人才培养客观规律,合理修改制定符合专业转型发展的实践实习教学方案,积极开展以实践促教学系列活动,将实践教学贯穿于音乐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努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音乐人才。
学院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赛学结合,鼓励师生参加山西省第三届“歌唱家乡 赞美山西”原创歌曲征集大赛等一系列高水平的音乐赛事,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成功举办“迎‘海外红烛故乡行’民族传统文艺演出”,通过民歌表演唱、古筝演奏、竹笛独奏等精彩节目,为前来观看的来宾奉献了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展现了学生深厚的民族传统艺术素养。学院多次组织师生赴中小学、社区、农村开展普及高雅音乐、传承传统音乐教学实践演出活动,促进音乐表演专业人才综合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在用音乐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山西故事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扎实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在红色基地唱响红色歌曲、寻访红色遗迹,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重温红色历史,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
系统营造音乐育人氛围
学院着力开展校园文化润心行动,系统打造音乐思政育人的良好校园环境,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
为推进特殊教育“大思政”格局建设,学院举办晋剧艺术文化与特殊教育传习融合课堂,为山西省特教学校的视障学生营造充满人文关怀与文化氛围的独特学习环境,让他们与晋剧名家面对面,感受晋剧艺术文化浸润心灵的魅力。合作举办“边歌边舞唱山西”山西民歌音乐会,将山西民歌作品与舞蹈融为一体,带领学生在音乐会的实践中不断获取经验,继续为山西民歌的传承发扬作出贡献。先后举办《中国古诗词音乐会》《中国近代艺术歌曲音乐会》《中国经典作品音乐会》等多场音乐会,用优美音乐让学生切实体会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近现代优秀音乐作品及民族器乐的魅力,获得珍贵的艺术学习体验。为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学院组织志愿者到山西儿童医院晋源院区开展爱心义演活动,为孩子举办专场演出,以专业技能传递关爱和温暖。
(江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