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文化空间有温度 百姓生活更美好

    ——南京博物院建院90周年系列活动侧记

    作者:本报见习记者 李健 本报记者 苏雁 《光明日报》( 2023年11月23日 09版)

      11月初,南京博物院举办了建院90周年系列活动,来自全国多家博物馆和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南京,探索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特展带领观众共赴文化盛宴

      “博物馆的诞生发展和成功,归根到底是由博物馆的宗旨和使命所决定的。全球博物馆的共同宗旨和终极使命是保护和传承人类社会的多元文化与多彩环境。”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段勇说。

      “为更好诠释中华文化,南京博物院联合国内40多家考古、文博单位,汇集来自全国各地考古出土、传世馆藏的顶级玉器艺术品600余件(组),致力打造一场玉器盛宴。”南京博物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王奇志介绍,“玉润中华——中国玉器的万年史诗图卷”特展全时空、全地域、多视角展示中华玉文化的发展过程,着力彰显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带领观众共赴文化盛宴。

    数字化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要在文物保护利用的基础上,加强文物价值挖掘阐释,通过文物讲好中国故事,让文物活起来。

      2019年,故宫博物院推出了线上数字文物项目“数字文物库”,将故宫文物搬上“云端”,以数字形式向公众开放,共享文物藏品。目前,“数字文物库”文物总数超过10万件,进一步满足公众欣赏、学习、研究文物的需要,持续发挥文物所承载的社会价值。

      “故宫博物院已着手研究文化遗产的智能监测,虚拟的策展系统,基于知识图谱的智能检索,文物数字化、智能管理等多个项目,促进管理、学术研究、观众服务智能化的发展。”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都海江说。

      现代信息技术增强了博物馆与文化遗产的可及性,对博物馆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天津博物馆馆长姚旸认为,要正确处理好数字化技术和文物的关系,应当以文物为根本依托,让数字化技术手段为文物展品的文化内涵价值赋能。

    优质服务吸引更多观众

      “我们打造了一个名为‘行走的广西博物馆’的活动,采用‘流动博物馆’的概念,把博物馆的展览服务送到社区和学校等地方,更好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馆长韦江认为,博物馆要通过打造精美的空间来吸引更多的观众,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博物馆不是一座冷冰冰的建筑,而是一个有温度的文化空间,成为专家学者的共识。

      南京博物院名誉院长龚良说:“没有不合格的观众,只有没做到的服务。”南京博物院改扩建时,在原来历史馆、艺术馆的基础上,增加了特展馆、数字馆、民国馆和非遗馆,建成了“一院六馆”的构架。其中,“民国馆”街区自9月份场馆业态升级以来,为公众展现了更加精致的街景、更加青春的面貌,提供了更多样的服务。龚良表示,博物馆要通过优质的社会教育和社会服务,让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素养的观众,能够看懂展览、理解文明、认知传统、爱上博物馆。

      (本报见习记者 李健 本报记者 苏雁)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