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坐落于山东省烟台市,是一所以工农理文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综合性大学。学校于2012年成为首批“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单位,2014年获批教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7年获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和“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2020年被确定为山东省属21所“双高”建设高校之一,2021年获批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
“双一流”建设要主动对接区域重大战略,提升对地方经济社会的贡献度,在主动融入和支撑区域发展的过程中赢得优势、争创一流。近年来,鲁东大学强化在区域发展中的社会责任,在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中找准学校发展的定位,主动融入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与此同时,学校积极承担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协同创新研究专项项目——《新旧动能转换与“双一流”建设大学社会责任实现的协同机制:鲁粤苏浙四省比较与启示》(项目编号:19BCXJ05),大力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协同创新,助推区域新旧动能转换和高校改革发展协同双赢。
做区域创新型人力资本的提供者
鲁东大学发挥高层次人才集聚功能,着力培育服务于区域新旧动能转换的创新型人力资本。
学校主动承担区域创新型人力资本提供者的社会责任,围绕区域新旧动能转换的战略任务,结合自身学科发展及科学研究的优势,面向全球吸引、延揽、留住和培育相关领域的科学家、研发人员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等创新型人力资本,形成了人才集聚效应,为区域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学校主动融入“科教强鲁、人才兴鲁”战略,加大高水平人才引育力度,构建校地人才共同体。近4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级、省级人才称号的专家分别新增11人次、33人次,到账高层次人才工程经费4600多万元,实现了“火炬计划”“万人计划”等人才工程的新突破,着力打造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才“蓄水池”。学校努力为区域发展培养优秀人才,为区域基础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目前,“烟威”地区基础教育教师中鲁东大学毕业生占50%以上。学校深化与地方政府、中小学深度合作,构建了“三位一体、合作联动”一体化教师教育模式,成立“烟台鲁大基础教育集团”,不断拓展基础教育领域合作空间。精准对接区域产业需求,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新增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一批应用型专业,深化产教协同育人改革,开展校企合作共建的专业占招生专业的73%,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做区域产业集群的推动者
鲁东大学紧密结合区域产业集群的人才能级需求,打造与区域产业集群产业链高度契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学科、专业、产业链”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提供高匹配度的专业化人才资源。学校不断强化其R&D知识溢出能力,推动区域产业集群创建及持续更新。学校基于自身智力资源构建支持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联络网,为区域产业集群的技术前景和市场机会等方面的高质量对话提供交流平台。
学校紧紧围绕“山东省八大发展战略”“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等政策,制定并实施《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行动计划》《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服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百名博士进百企行动实施办法》等文件,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行业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成为区域产业集群的推动者。深化与中核集团等领军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共建烟台新旧动能转换研究院、烟台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等51家“创新共同体”,以及绿叶生命与健康产业学院、盈科法学院、拓伟智能制造产业学院3个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实体;承担横向研究项目600多项,获批山东省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和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连续多年获评“烟台发展突出贡献单位”“十佳驻烟单位”等荣誉称号。
做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参与者
鲁东大学充分发挥高水平研究人才、一流学科专业、先进科研设施、大量科研公共财政资助等条件优势,聚焦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成为区域知识创新主体,并通过知识溢出的邻近效应成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新增力量。学校主动承担区域多元创新主体跨边界知识交流平台的角色,推动区域创新主体间知识、信息和资源等的流动与整合,促进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学校立足区位优势,发挥学科特色,服务国家海洋战略,积极开展渤海海峡跨海工程研究,成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参与者。学校提出的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线路规划与工程技术方案,被纳入《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等文件,获得首届山东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一等奖;出版《渤海海峡跨海通道若干重大问题研究》等系列专著和研究报告,相关成果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和一等奖;编研国内首个《滨海核电温排水监测预测技术手册》和系列行业标准,浓海水入海检测预测技术走在全国前列;积极助力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实施,打造9个省高校青创团队,获批省高校实验室2个、重点实验室1个,“黄河三角洲资源环境安全保障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山东省高校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一类项目库。
学校依托完整的涉海学科体系,牵头共建了“山东省海上航天装备技术创新中心”,联合承担“海上卫星发射与回收”等省、市重大创新工程项目,连续6次成功助力海上卫星发射,海洋平台安全稳定控制技术成功应用于“蓝鲸”系列钻井平台制造,相关成果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入选山东省十大科技创新成果1项。
做区域软实力的塑造者
鲁东大学通过为区域劳动力市场输出高素质毕业生,建设面向区域开放的终身学习和数字化学习平台,促进区域人才素质持续提升。学校通过传承和创新区域文化、培育区域新型文化业态、提升区域的文化形象等,增强区域软实力。整合自身人才、学科、地域等资源优势,构建区域文化创新平台,围绕区域历史文化挖掘、区域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区域精神凝聚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成为区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中坚力量。
学校积极传承和发扬90多年办学历程中孕育形成的“文学基因”和“红色基因”,助力文化传承创新发展,营造浓厚的立德树人氛围,丰富区域文化传播与发展载体,成为区域软实力的塑造者。学校还打造了集文学创作、研究、交流、教育、展陈于一体的张炜文学研究院、万松浦书院、胶东文化研究院、文学博物馆“三院一馆”等平台,打造“贝壳儿童文学周”等知名文化品牌。联合烟台市创作排演大型情景组歌《红色胶东》,形成了红色教育品牌。此外,学校加强胶东文化、开埠文化、红色文化研究,出版《红色鲁东》等著作,助力烟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胶东红色文化龙头城市建设,为提升区域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作出了积极贡献。
未来,鲁东大学将继续坚持比学赶超、争先进位的工作作风,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努力在区域发展中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锚定“走在前、开新局”目标,扎根山东半岛,坚持守正创新,追求精益卓越,全面提升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奋力谱写新时代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新篇章。
(作者:毕宪顺 赵凤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