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11月08日 星期三

    守护人性的温暖

    ——读儿童小说《游过月亮河》

    作者:陈香 《光明日报》( 2023年11月08日 14版)

        小说插图 白莲绘

      裘山山的长篇儿童小说新作《游过月亮河》(希望出版社2023年5月出版,入选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发布的“中国好书”2023年7月推荐书目),一个突出的创作特点就是向善性,即守护人性的温暖,保持着对生活的善念和良知。她对于人间烟火秉持自己的真挚情感,无论是书中的场景还是人物,总是沉浸在日常温情中,总是充满叙事的感召力量。

      作家关注普通人身上的坚韧、善良,也不回避他们的弱点。比如郑老汉郑连根起初对光伢子的态度不友好,认为儿子郑直是因为救光伢子才失去生命的,刚开始不愿收养光伢子;光伢子也因为郑老汉的暴躁脾气,不太喜欢他,更重要的是,父母虽然因洪水而丧生,但永远住在六岁的光伢子心中,不会离去。他们将面临洪水退却后的艰难日子——生活的重建和生命意义的重塑。善良的一老一小,在日常生活的磨合中,慢慢相互依赖,重拾对生活的信心。老人不再酗酒,孤儿不再做噩梦,不再需要紧紧抓住那个在洪水中保命、妈妈最后一句叮咛“别松手”的木盆入眠。他们携手跨过人生的重要关口,共同面向生活的未来。

      作品的笔调是舒缓的,但人物的内心世界跌宕不已,小意外和小冲突是常见的,让作品充满了阅读的魅力,而且人物内心的跌宕与生活中的小插曲,与生活的正面形成一种互文效果,在相互的对照、衬托之下,放大作品温情的内核。

      温情的叙事风格是儿童文学必备的人文关怀,可以给小读者以安全感和价值归属感,帮助他们在涉世之初,树立对人生、对世界的信心。《游过月亮河》的创作特色,与裘山山的文学风格息息相关。其作品像三月里的春水,温情、温暖,有饱满的故事性和日常性,以小切口反映生活伦理和情感逻辑,这些都让她的作品适合少年儿童阅读。

      情节是儿童文学作品的重中之重,没有事实依据的情感抒发和价值评判,很难与儿童建立起阅读的联系。裘山山用一种接近生活真实的方式建构起符合生活真实的作品。作品贴着地面行走,关注普通人的矛盾和困惑,细腻、妥帖和结实,从日常生活细节的推进中,寻找生命的真谛与意义,让作品所呈现的“军民一家亲”主题深入人心。

      要建构起符合生活真实的作品,作家需要具备对微观细节精雕细琢的能力。作品要有生命力和说服力,需要让读者身临其境和感同身受。故事的扎实绵密,建立在细节真切可感的基础之上。书中有这么一个细节:郑直在洪水中救人,失去生命。在带来这一噩耗的刘连长面前,老兵郑老汉一滴眼泪也没掉。两位军官离开,他却躲在门后捂着脸哇哇大哭,家里一个人也没有,只有小狗弯弯陪伴他。这个细节贴合现实和人物心理,一名老兵强忍的坚强,最后的倔强,就这么跃然纸上,似乎就是从我们生活的本身走来,让人久久难忘。

      虽然裘山山的作品总是从当下现实起笔,但这个原点总会融合主人公的人生记忆,在回忆的感喟与当下讲述的绵密交织中,故事更趋于饱满,人物的形象更为立体。而貌似平静的讲述下,回忆的感喟不断加大文本的情感内蕴,让作品更为撼动人心。

      作品娓娓道来的叙事节奏,自然放松,清风徐来,其语气是温和的、体验性的、交流性的。值得注意的还有文中小狗弯弯的视角,这是另一个儿童视角,并与第三人称儿童视角的叙事者相呼应。作家深谙儿童视角的本质。儿童以本能的判断和感受来认知周围的世界与人生。当作家以儿童视角打量陌生的成人空间时,基于孩童认知和视域的有限性,原生态的生命情境和生存世界的面貌一一展现。儿童视角下与众不同的叙述方式成就儿童文学的纯净本质,这是儿童文学的价值归属之一。

      (作者:陈香,系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