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11月05日 星期日

    粮仓

    作者:廖辉军 《光明日报》( 2023年11月05日 05版)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留住乡愁】

      小时候,家家户户都建有粮仓,专门用来储藏地里的收成。

      我的家乡在长江中下游的鄂南山区,稻谷是地里的主角,大多属于一年一季的中稻,只有平原之地偶尔种植两季稻。农人平时也少量种些玉米、小麦和大豆,但等到秋收季节,总见到的还是一担担稻谷颗粒归仓,当地农人便习惯将粮仓唤作“谷仓”。

      那个年代,乡亲们都住在砖木结构的老屋里,青砖黑瓦,圆木大梁。屋子正上方建有铺着厚实木板的阁楼,上面堆放着各式各样的农耕杂物。而粮仓一般建在阁楼的中间位置,呈正方体,上下及四面用多年晾干的厚实杉木板拼接而成,既开阔通风,又能满足储粮所需的温度和湿度条件,更显示出粮食对一个家庭的重要性。

      每家的粮仓有大有小,大的可以放进数千斤甚至上万斤的粮食,小的也能储藏上千斤的稻谷。一些小户农家嫌麻烦,往往选用大木桶或木斗来盛放稻谷,只是比起封闭性很好的粮仓来,显得过于简陋,也不方便长时间储存。

      每逢开仓取粮,都令我十分期待。家里米缸见底的时候,父亲就会带着我,顺着长长的木梯攀爬上阁楼,然后眯着眼睛,一块块抽开粮仓门前的木板,里面堆放的粮食便一览无余,黄灿灿的犹如满仓黄金。父亲找来簸箕,爬进仓里开始装粮,我则负责在仓外面接应,将粮食倒进箩筐。随着一簸箕又一簸箕金黄色的稻谷被递出来,箩筐很快便装满了。

      父亲用绳子系牢满载粮食的箩筐,并小心翼翼地将它从阁楼门口吊放到地面,我俩再爬下阁楼,挑着箩筐到村里的碾坊给稻谷去壳。米筐虽沉,路途也辗转,但一路闻着稻谷散发出的清香,走起路来浑身是劲。

      夏秋之交,粮仓经过一年的取用,里面的稻谷所剩无几,这时候,轮到堆放在仓边角落里毫不起眼的杂粮登场了。粗糠粑、玉米糊、薯丝饭……每一顿杂粮饭都能被农人做出新花样来,这样既能品尝到不一样的粮食味道,又充实了单调的日子。此时,还能趁着农闲修补粮仓,共同憧憬美好的秋收时节。

      常言道:“仓里有粮,心里不慌。”在过去缺粮的年代,粮仓往往代表着农人的生计,凝结着一年的辛勤付出,意义非凡。父亲常常念叨:“家粮事小,国储事大”“民以食为天,粮是主心骨”……对于年少的我来说,能和父亲一起去镇上粮站交公粮,是最兴奋不过的事情,那种热闹非凡的排队场景至今仍令人记忆犹新。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数十年过去了,从曾经的储粮备荒到今天的丰衣足食,各色粮食蔬菜水果四季供应,粮仓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线,成为内心深处对故乡的记忆符号。

      又逢金秋至,“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瞧!收获的季节里,万里神州犹如一间大地粮仓,收纳着汗水,收纳着喜悦,也收纳着希望。

      (作者:廖辉军,系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