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是武陵山区重要的立德树人阵地,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民族资源、生态资源及其他社会资源,形成了人才培养的独特优势。2018年学院获批“湖北省示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地”,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开启了教育教学发展新局面。经过大胆探索,学院逐步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基石、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办学理念,“立足三大优势,推进三大工程”,着力打造新时代民族地区育人新高地。
立足资源优势 推进思政课质量工程建设
为提升思政课质量和水平,学院积极挖掘当地红色资源、民族文化资源、生态资源和优秀传统文化等特色元素,并将其融入思政课和各类育人活动中,推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根据新时代思政课实践教学特征,学院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思政课教材内容以及大学生思想实际,形成了“主题设计、任务驱动,学生主体、教师引领,集散结合、言辩赛竞,启发感悟、修德塑行”的“主题实践教学模式”。
学院创新开展“品读经典”读书汇报、“行走的思政课程”等主题实践教学活动,积极推进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结合,不断推动思政课教学师生共建、校地协同、教学相长、提质增效,让思政理论入耳、入脑、入心,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信仰。同时,学院组织教师编写特色教材,服务思政课教学,先后出版《古往今来话恩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案例集》《立志养德明纪守法——〈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案例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集——“时代楷模”的故事与启发》等案例集。
同时,为更好地推进民族地区思政教育一体化发展,学院建立了“恩施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同创新中心”工作平台。按照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联合学校相关部门,主动与州、市教育主管部门及中小学对接,通过共商、共建、共享,实现一体化思政育人目标。
立足学科优势 推进学科引领育人工程建设
学院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功能,分别设置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党的建设4个学科团队,按照“一级学科负责人、二级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与主要成员”的架构组建学科团队。选聘具有突出科研成果的正高职称教师担任二级学科带头人,全体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归属相应的二级学科并明确研究方向。实施学科团队绩效管理制度,明确规定了学科团队阶段性任务。近年来,各学科团队聚焦学科特色开展研究,坚持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教研与科研深度融合,发挥学科引领的作用。学院在思政专项课题、校内优质培育项目的立项中向青年教师倾斜,注重对青年教师教研科研能力的培育和支持。
学院依托省级平台“理论热点面对面实践基地”,积极开展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和宣讲活动,依据学科专业特长突出学科社会服务职能。宣讲团成员深入地方机关、企业、学校、社区与农村,面向近9000名基层干部群众开展了100余场理论宣讲,有力推动党的理论走深走实。学院联合学校多个部门开展“五送”(送理论、法律、技术、文化、致富信息)活动,深化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共计为群众办实事100余件。全院师生深入基层一线、田间地头开展调查研究,产出丰硕成果,在为地方社会治理创新提供智力支撑的同时,提升师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立足专业优势 推进人才质量提升工程建设
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成为湖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致力于培养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够扎根基层、胜任思政工作的骨干人才。学院坚持“教研融合,学术育人”多学科交叉培养的教学理念,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及专业办学实力。
学院与时俱进加强专业建设,及时跟踪学科发展动态,瞄准行业前沿,对接职业需求,为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通过专家访谈、用人单位回访等方式,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培养的人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学院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优化教学方法、评价方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的建设。毕业生就业与发展状况良好,近5年来,从事中学政治学科教育事业的毕业生占比64.6%,在湖北省和中西部地区就业的占比高达79.1%。毕业生以娴熟的专业技能、优良的师德风范赢得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肯定和信任,为推动中西部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湖北民族大学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纳入学校“十四五”规划的重点工作,在政策、资金、人才、办学条件等方面优先安排,确保马克思主义学院健康快速发展。在新征程中,马克思主义学院将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在党的建设、课程建设、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切实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民族地区立德树人的神圣职责。
(作者:徐铜柱 崔蕤 鲁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