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诗的国度。闻一多说:“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讲诗唐,诗唐者,诗的唐朝也。懂得了诗的唐朝,才能欣赏唐朝的诗。”其实,唐代也是一个舞的国度。
《全唐诗》中就有不少诗写到了舞蹈。如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刘禹锡的《观柘枝舞二首》,岑参的《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鋋歌》等。
唐代的达官显贵喜欢观赏舞蹈,政府建了不少专门的音乐舞蹈机构,培养了许多技艺高超的舞者。民间老百姓也爱看舞蹈,民间舞蹈家和百戏艺人都颇受欢迎。当时十分流行的群众性歌舞“踏歌”,就出现在李白的名诗里:“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踏歌”者,歌舞也,唱歌时歌者以臂相连,以脚踏地为节奏。
杨玉环也是颇有造诣的舞蹈家。《全唐诗》收录了她为自己的侍女写的一首诗《赠张云容》:“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寥寥四句,从中既能看到张云容高超的舞蹈水平,也不难看出作者的舞蹈、音乐和语言水平。
“罗袖动香香不已”,张云容舞动绫罗广袖,就像清风拂面,让人感到芳香四溢。我们形容音乐好听、耐听,听后有余韵,常说“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声音当然不可能三天都在空气中回荡,而只能在听者的心中回响。这句“香不已”也是如此,舞者仿佛带着香气的花朵,持续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气。舞蹈本来是通过视觉观赏的艺术,但作者从视觉写到嗅觉,打通了感官。“红蕖袅袅秋烟里”,舞者就像袅袅秋烟里的一朵红荷花,读到这里,我们就知道,原来这持续不断的香气并不浓烈,不是什么艳丽的花朵发出的,而是淡雅的荷花发出的阵阵幽香。舞者纤细的身姿,舒展的动作仿佛就在眼前。
“轻云岭上乍摇风”,这是一句比喻式的写意,写出了舞者轻盈如云的身段,行云流水的舞蹈风格。舞者就像岭上聚集的白云,一阵风吹来,就飘动起来。舞者的动作如同白云出岫般自然。
“嫩柳池边初拂水”,继续写舞者动作之柔美,舞者如池边嫩柳姿态柔美,舞姿轻柔,如柳条拂水。
杨玉环的诗不免让我们想起李白的《清平调》,那是李白写舞者杨玉环的姿容,而《赠张云容》则是杨玉环写舞者张云容的丰姿。因为杨玉环本身是舞蹈行家,不同于李白的诗人角度,所以我们在《赠张云容》中可以看到更多专业视角的舞蹈内容。
诗中虽然没有专门描写舞者的服饰,但是从舞动的衣袖掀起阵阵香风的形容,从双臂缓缓舞动像刚被风吹出山谷的轻薄云彩的描写,从舞者动作轻柔如同“嫩柳池边初拂水”的比喻中,大致可以想象舞者的服饰特征。
唐代国力较为昌盛,表演大多追求奢华之风,这在唐代舞蹈中也多有体现。服饰的胡化改变了传统样式,传统妇女的服装领口较高,但到了唐代,出现了圆领、斜领和鸡心领等,还有将胸部部分坦露出来的袒领。唐代舞者的服饰,质地轻,样式多,色彩艳,颇为夺目,我们读《赠张云容》,也不难有这样的印象。
我们从《全唐诗》中数百首涉及舞蹈的诗中,还可以得出唐代的舞蹈诗有这样几个特点。就舞蹈诗的认识价值而言,我们可以从《玉树后庭花》中得出隋废唐兴的兴亡之感;从《霓裳羽衣歌》中看到安史之乱的场景。同样,从《赠张云容》中,可以窥见轻歌曼舞下开元盛世风貌之一斑。舞蹈用肢体语言抒情写意。就舞蹈诗的艺术手法而言,有的舞蹈诗用白描手法直接勾勒舞蹈形象,将舞蹈的优美动作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如临其境,比如常非月的《咏谈容娘》:“举手整花钿,翻身舞锦筵。马围行处匝,人压看场圆。”舞者一举手、一翻身的动作如在读者眼前。有的舞蹈诗运用联想的手法,表现舞者舞蹈动作的气势,如杜甫诗《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一句“天地为之久低昂”,让人充分感受到公孙大娘高超的舞技。有的舞蹈诗把优美的动作和惟妙惟肖的神态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浑然天成之感,如白居易诗句“风袖低昂如有情”,以舞蹈时的神态,表现舞蹈的意境之美。更多的舞蹈诗灵活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展现舞者舞姿的优美。比如《赠张云容》,把舞者张云容比喻成漂亮的红蕖,开放在秋天的烟霭中,给人朦胧的美感;将张云容跳舞的动作喻为岭上的一缕轻云,展现她跳舞时的轻盈身姿。
我国古代历来重视舞蹈的表达作用。《尚书·舜典》有“诗言志,歌咏言”,《乐记》有“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段话通过“言——长言——嗟叹——咏歌——手舞足蹈”的递进比较,说明舞蹈在表情达意中的重要作用。
唐代物质较为充裕,文化交流较为频繁,为舞蹈的繁荣提供了必要条件。在唐诗的百花园中,舞蹈诗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国古诗词题材类型很多,或写景抒情,或咏物言志,或即事感怀,或怀古咏史。在咏物言志类中,又有专门的咏菊诗、咏梅诗、咏竹诗等,这些都已有不少的研究,但是关于舞蹈诗的专门研究还不是太多。放眼世界,舞蹈虽是人类最早的艺术之一,而舞蹈学则是姗姗来迟的学科。从丰富的唐代舞蹈诗中汲取养分,无论是对舞蹈学的研究,还是对于我们今天的舞蹈创作,都不无裨益。
(作者:孔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