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
我是一名报告文学写作者,有一种来自现实的力量感染着我,促使我去追寻并参与火热的生态文明建设。最近五六年,我的笔端触及脱贫攻坚、闽宁协作、能源化工、黄河水资源等话题。而闯入生态文学,与一个叫马志文的西海固农民有关。
五十年前,马志文婚后不久,干旱缺水的西海固下了一场暴雨,没有草木的山上发了洪水,冲断道路,淹没村庄。此后,马志文自觉投身栽树种草的行列。有一回,他在60里外的镇上务工,瞥见有人卖柳树苗。尽管兜里只有五角钱,可他还是买了两棵。由于没钱买回程车票,只能扛着树苗朝家走去。深夜,他一进家门,便把两棵柳树种在院里。如今,顽强生存下来的一棵柳树已是绿荫蔽日。
后来,马志文意识到要用行动来改变家乡的面貌,于是在自家院门口开辟10亩荒地,种树种草。几年前,我去他家时,西海固生态面貌已发生了巨变:湿地不断增加,自然灾害明显减少,风沙再也不像以前那么任性了。时不时,还有黑鹳、白鹭、苍鹭在天空掠过。
有天晚上,我把马志文栽树种草的故事写成一篇千字文,随手发在网上,没想到阅读量竟上了百万。那一刻,我深深感到无数中国人的胸中有山河、心中有绿色,我们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着无限向往。
由此,我开始关注生态文学。几个月前,我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贺兰山东麓》出版,讲的是西部乡村发展葡萄酒产业的致富故事,折射的是在党的领导下广大干部群众在西部创造的生态奇迹。
一部好的生态文学作品会让人屏住呼吸,一口气读下来。而要做到这一点,写作者必须走向田野、做好调查,真心实意地向人民学习,以行动获得文学养分、汲取写作能量,感染更多人参加到保护生态的行动中。
项目团队:
本报记者 张胜、王建宏、张锐、张文攀、任爽、颜维琦、宋喜群、王冰雅、胡晓军、李玉兰、王洋、赵屿、王斯敏
本报通讯员 杨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