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托里县乌雪特乡非遗传承人木斯勒木江·恰尔甫汗的家,便被色彩鲜明、技艺精巧的花毡吸引。这些花毡构图采用几何对称图形做中心主图案,四周配以对称羊角变形花纹,大气豪放又不失柔美,色彩繁多,绚丽夺目。
木斯勒木江·恰尔甫汗正在和姑娘们把羊毛撕成蓬松的絮状,均匀地铺在席子上,浇上开水,再把席子卷起来,有节奏地用力来回拉扯绑在席子上的绳子。约半小时后,毛毡就制成了。随后,经过冲洗、上色、晾晒,一张彩色的花毡就初步成型。
花毡,哈萨克语称为“斯尔玛克”,在哈萨克族生活中用途很广。他们在毡房的门上要挂花毡,在坐垫上要铺花毡,在床上要铺花毡,姑娘出嫁时也要陪嫁花毡。
今年70岁的木斯勒木江·恰尔甫汗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哈萨克族花毡的代表性传承人。初中毕业后,她做过16年马背医生,后来担任了副乡长。2008年退休后,她开始依托乡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站,传播起她钟爱的哈萨克族花毡文化。说起花毡的制作工艺,她如数家珍:“制作花毡要用当年的羊毛。花毡上的各种颜色图案是事先用土制的染料染出来的。哈萨克族妇女们没有样本和图纸,所有的花纹和图案都在她们的脑子里,每个妇女做出的花毡颜色和图案都不一样,这是她们独有的天赋。”
近年来,木斯勒木江·恰尔甫汗在托里县推动实施非遗传承人才培养项目,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入校园。她从学校的第二课堂入手,教授哈萨克族花毡、印染技艺。这几年,她还依靠家庭作坊来传承非遗技艺,已传帮带徒弟75名,并将编制好的作品销往哈萨克斯坦等国家。
托里县素有“中国冬不拉之乡”“中国阿肯之乡”的美誉,文化资源富集。为了让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老树发新枝”,托里县通过积极举办文化旅游节、文化旅游推介宣传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各类节庆等活动,推动非遗热起来、走出去。
为促进乡村振兴,托里县还多举措鼓励、支持农牧民群众,通过党的惠民好政策和自己勤劳的双手,制作传统手工刺绣产品,发展其他相关产业,实现增收致富。
“闲暇之余我在家里用手工和缝纫机刺绣,绣一些床上、室内的装饰用品,仅刺绣一项每年就可为家庭增收1万多元。”托里县铁厂沟镇哈图村村民江阿古丽·胡孜汗告诉记者。
“我们将积极创新活动形式,动员全县妇女广泛参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托里县非遗的独特风采与魅力,深入挖掘打造‘非遗+旅游’融合发展新业态,实现非遗从‘守’到‘创’,从生产性保护到实现产业化的道路,让非遗成为乡村振兴新动力。”托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瓦西力·朱玛泰依说。
(本报记者 李慧 尚杰 赵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