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是人们生存的家园,无私而宽厚,给人温暖与馈赠。河北作家康志刚真诚拥抱大地,家园成了他创作的动力与母题。他的作品既融汇华北平原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也表达燕赵人民的精神样貌和心理空间,给人丰厚的艺术享受。他致力于在乡土大地上构筑诗意的精神家园,而支撑起精神家园的是一个个意象。
意象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是蕴含作者思想情感、审美理想、艺术追求的物象,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代诗词歌赋常借助意象传达感情、抒发情怀。康志刚自觉继承中国古典文学传统,通过各种家园意象,表达理想和追求,拓展作品审美空间,丰富作品的思想内涵。
他的很多作品标题就是以意象来命名,标题本身也是作品的一个中心意象,比如《燕窝》《枯井》《香椿树》《月亮明光光》《稗草飘香》等。这些标题都是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凝聚作品的精神气质,凸显作品的内在神韵,传递强烈的思想感情和乡土意识。
在他的作品描写中,意象的形态灵活多样,既有自然意象,也有人文意象,穿插铺排,丰富多彩。人文意象中的“团圆饭”“嫁人”“回门”等,是乡村人们生活状态的写照与象征。通过描写这些人文意象中蕴含的丰富内涵,展现乡村人的精神风貌与生活品质,体现人们平静祥和的处世态度和淳朴的美好人性,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团圆饭》借“团圆饭”,表现父子两代人观念的冲突,而最终亲情超越隔阂,包容化解矛盾。“团圆饭”喻示两代人精神、内心的和解“团圆”。《风从园外吹来》里“菜园”是家园的象征,这里绿色迷人、充满魅力。园外市场大潮的风尽管给人们带来纠结与矛盾,但这里依然葆有淳朴的伦理与美好的人性。
自然意象中,经常出现的是太阳、月亮、霞光、树木、庄稼等。这些物象经过艺术想象和加工,成为一个个“文化符号”,由单纯的形象变为附着作家情感的意象,有了象征、寄托和隐喻的意义。反映出家园的健康美好、诗意自然,赞美家园生命的充沛、生活的温暖,赞美土地对人性的丰富和完善,也传达出作者诗意和谐的自然观。《天天都有大太阳》中并置太阳和月亮一对意象,一个热烈、雄强,一个柔和、内敛,隐喻柏树庄儿女刚强与坚忍、温柔而细腻的性格。作品中还反复出现“柏树”的意象,更是具有多重象征意义。它历经世事变迁仍根深叶茂、巍然挺立,护佑着村庄,成为一种精神的化身。沧桑、坚韧的柏树是华北平原上的常见树种,在作品中既渲染宁静厚重的氛围,也呼应人物性格和命运。小说《大柏树》中,两个孩子对大柏树的童年记忆被表现得温馨、浪漫,充满对真善美的热情与信心。而小说《香椿树》中那棵“香椿树”,见证一对年轻人从乡下到城市生活的轨迹,唤醒着美好的人性和田园的情怀。《麦香,麦香》中的“麦香”更是象征着乡土的美好和善良的力量,寄托着作者的乡土情结。
长篇小说《滹沱人家》中,泉水、河流、晚霞、稻田、蛙鸣等构成一个意象群落。丰富的家园意象,加上河两岸的人情风物、世相百态,建构起一个内涵丰富的“诗意滹沱河”。阳坡村里劳作的人们伴着晚霞收工,晚霞铺在天边上,所有的庄稼,连同路边的大杨树,都让晚霞映上绚丽迷人的色彩。整个村庄都笼罩在霞光里,融汇成自然与生命之间的和谐与温情。暗红、紫红的色彩象征火红的生命,给人暖意,暗示着走向家园的心灵归属。
与晚霞相映成趣的是“水”的描写。水流动、滋润、阴柔等特性,给人安宁、丰收、幸福的感受。在这里无论是泉水、河水还是村头的井水,体现着人事、人情、人性,象征着生命和活力。在河水的润泽下,阳坡村湿润的泥土弥漫着稻谷、豌豆花的香气和清脆的蛙鸣。村里一代代的人就在这香气里,绽放出顽强与美丽的光芒。人是美的,人与自然是和谐的,人尊重顺应自然,自然也通达人性,令人油然而生温暖的亲情和向往。
水滋润着整个村庄,也滋润着这里的人们。作者将水的特性也浸润到人物身上,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性格如泉水般自然而晶莹透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淳朴、忠厚、忠于感情,具有善良的情怀。杨老善乐善好施,虽不识字,但懂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年青一代清新向上、向善,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他们代表的不只是人物自身,更是一个群体的符号。他们与当地的自然人文融为一体,诗意地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用自己的善良、勤劳和坚忍,守护着乡土的温暖和美好。崇德向善从而也成为作者精神家园的目标指向和价值追求。
作者的意象叙事没有停留在单一的意象描写上,而是将意象作为叙事的重要内容,发挥引领人物活动、推动故事延展、烘托特有情景、隐喻某种意义等叙事作用。特别是用意象这种审美方式来把握生活,丰富作品的诗化意蕴和审美品格,使作品更加清新、柔和,充满抒情意味。一个个意象化的审美符号,像一朵朵闪光的浪花,汇成诗意荡漾的溪流。
意象叙事也丰富了作品的语言性,使作品既清新明丽又朴素自然,语言含蓄凝练,富有抒情色彩,往往简单几笔就营造出一种诗情画意的境界。对华北平原乡村的描写,语言干净利落,景物描写疏朗、优美,衬托人物心理,表达滹沱人家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爱憎分明的精神特质,诗意地表达田园之美、人情之美。
(作者:黄建生,系河北省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