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09月24日 星期日

    探索新题材 创造新语言

    ——聚焦当代中国画名家艺术创作新成果

    作者:本报记者 颜维琦 《光明日报》( 2023年09月24日 09版)

        赤水河畔丙安镇(中国画)陈家泠

        烟雨满春(中国画)李翔

        圣源(中国画)冯远

        骆驼草(中国画)刘巨德

        海潮忆丝路(中国画)周韶华

        湿地清晓(中国画)丁观加

        天池山寂鉴寺写生(中国画)周京新

        春风又绿(中国画)杨正新

      新时代、新征程,新墨韵、新山水。近日,以“江山·人民”为主题的新时代中国画学术邀请展亮相位于上海闵行区的海派艺术馆。30位当代中国画名家携百件力作参展,呈现中国画家为祖国山河立传,为人民传神写照的艺术创作新成果。“这些画家中,年纪最大的已至耄耋,他们的画作却不拘一格,不落窠臼。希望他们的创新精神、创作热情能够激励新一代的艺术家。”展览策展人、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主任裔萼说。

    笔墨常新,为山河立传

      中国画作为中国文化精神的视觉象征,是中国哲学思想与美学观念的形象反映。新时代,中国画如何摹画新山水?

      穿行展厅,中国画生生不息的蓬勃活力跃然眼前。百余幅作品关注现实、照见时代,从不同侧面生动描绘天地万物的焕然新生。笔触之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是家国之情、民族之魂、中国之梦的一次集中表达。

      画家周韶华从1980年的《大河寻源》组画开始,一方面探寻民族的精神之源,另一方面探索艺术的创新之源。这位12岁就参加八路军的革命者,在改革开放初期毅然成为艺术的革新者,他认同吴冠中绘画“形式美”的观点,积极探索山水画的现代转型。他强调艺术的整体感和形式感,善于表现雄浑苍茫的崇高之美,由此形成豪放、雄强的个人画风。此次展出的三件作品《高山仰止》《造化铸成铁壁图》《海潮忆丝路》为艺术家年近九旬时的创作,气象宏阔,境界高迈。其充满创造力的山水画实践,印证着中国画不竭的生命力。

      冯远的《圣源》表现了三江源的圣洁纯净之美,讴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同样是对民族精神的溯源与寻根。以人物画名世的冯远,近年来创作了一批山水画作品,一类是名山大川,气势雄浑;另一类是都市景观,气象万千。这些作品均突破传统山水画程式,也与其人物画的写实手法迥然不同,具有强烈的写意性和现代感。

      “古人看山和现代人看山完全不一样,人和山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改变。”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萧海春认为,要画出当代山水气象,在观照山水自然时,要先使内心空澄纯净,到自然造化中去,反复地看,反复地画。

      新海派领军人物陈家泠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清灵雅逸的现代水墨荷花蜚声画坛。他对传统笔墨和现代构成有着独到的认识,并融会于水墨现代性的探索之中。此次展出的《赤水河畔丙安镇》是画家80岁高龄时的创作,将传统青绿山水与现代水墨形式相结合,以五联画构成长卷式的开阔全景,描绘有“明清建筑与历史的活化石”之誉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丙安古镇。画面中,山环水绕,烟云缥缈,一派古寨新貌。

    紧随时代,写平凡生活

      展厅一角,杨正新的《春风又绿》引人驻足。画家以特写式的构图,表现老干发新枝的春日景色。前景两根浓墨粗干贯通画面,顶天立地,后面三根淡墨枝干近乎直角交错,水墨的浓淡干湿和点线面的纵横交织,体现了画家对于形式美感的独特表达。

      记者注意到,此次展出的作品个性鲜明、面貌各异,但无不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画家们勇于突破传统图式,将中国传统笔墨意蕴与西方现代形式构成相融合,创造出富有强烈时代气息的新水墨。

      周京新的创作《天池山寂鉴寺写生》,以清润丰腴的笔墨再现苏州天池山坞寂鉴寺的清雅景致以及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元代石构仿木建筑。马书林擅写荷,展出的两件荷花题材作品《圣洁图》《七色阳光》,一为水墨,一为彩墨,均突破传统图式,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民间艺术的稚拙之趣以及现代设计的形式美感融于一体,别具一格。

      当代人的生活情状,同样牵动着艺术家的画笔。都市景观、人居环境、民风民俗时常涌现在新时代中国画家的笔端。

      出生于内蒙古大草原的刘巨德,在作品中一再表达着对故乡的思念。《魂归兮》描绘了一位怀抱小羊羔的蒙古族妇女,东方的生命哲学与西方的形式美感于画中交汇。他的《骆驼草》将传统写意精神融入抽象化的图式,表达了刻骨铭心的故园之思。

      唐勇力的《敦煌之梦——敦煌人》,将敦煌造像与现代人物并置于画面,新颖而神秘。斑驳的肌理与精雅的笔线,拓展了工笔人物画语言的表现力。袁武的水墨人物画浑厚质朴、刚健凝重。他关注和表现令自己感动的对象,此次展出的《水不深系列》《人流》《毒日头》表现的都是北方农民,细涩的线条和浓重的墨色形成强烈的疏密对比和笔墨张力。

      邢庆仁在作品《点荒》《撵牛》《三原》中描绘了陕北乡间小景,笔墨简括、朴拙,画中人物悠然、安详。刘金贵的作品简洁灵动,意趣盎然,《会唱歌的沙漠》犹如一首动听的歌。

      王晓辉则以持续20年的“微水墨”艺术实践,表达自己对普通人的关切之情,以此推动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当代转型。他始终坚持“以写生为创作”的理念,以小尺幅画大众,注重绘画的人民性和生动性。他关注当代普通人的生存境遇,此次展出的巨幅水墨群像《彝乡喜日》描绘了彝族人民身着盛装欢度节日的场景,展现出当代中国社会的盎然生机。

    江山和人民是永恒的创作主题

      一次观展,引发对新时代中国画创新发展的思考,亦是在完成一场由画者、观者共同开启的精神之旅。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策展过程中,裔萼注意到,新时代的中国画家以创新性的笔墨,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锦绣江山,营构明净而温暖的诗意家园,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

      丁观加擅长表现江南的波光水色,在其作品《湿地清晓》中,中国画的墨与韵、印象派的光与色完美邂逅,交响共鸣。杜大恺的《青山如屏迎人立》中,平涂的绿色将画面一分为三,几段曲线勾勒峰峦起伏,高度概括的色块与点线让生态建设之美与现代笔墨之妙相互辉映,相互成就。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顾问、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张培成认为,中国画创新殊为不易。他谈道:“宣纸是一种很特别的材料,不能在上面反复涂抹,讲求下笔即成。这需要创作者在作画前反复揣摩、构思,能够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创新是有很大难度的。”

      文艺评论家毛时安感慨:“一些艺术家曾质疑中国画在艺术的层面是否已经走到了尽头,通过这次画展,大家可以看到,中国画还有无穷的发展创新的可能性。”

      “中国画正在走向融合,从形式、内容到精神内涵都在不断拓展。”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陈燮君认为,在创作中,艺术家们需更加注重中国画的语言与时代性的统一。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陈琪认为,本次展览体现了时代和文化的发展脉络,也凸显了这个时代的艺术个性。江山和人民是艺术家创作的永恒主题,值得画者认真去研究。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画家需要坚定文化自信,保持创新活力,探索新题材,创造新语言,展现时代精神,开拓未来路径,这也是本次展览的意义所在。”裔萼说。

      (本报记者 颜维琦)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