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化的学习形式,让我们有了扎实的文化理论基础和强大的执行力。愿母校蓬勃发展,为祖国工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热血青年。”回忆起在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的点点滴滴,2019届优秀毕业生、“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沈晓昊这样说。
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建校70年来,坚定不移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以发展化工主干专业、服务化工行业为己任。近年来,学校创新构建“大思政·大融合·大化工”立德树人培养模式,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化工人才,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三大工程”
构建具有化院特色的立德树人培养模式
党建工作和思政教育是学校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支点,两者相辅相成。近年来,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互动融通,以“大思政”引领育人改革。
学校整合全域育人资源,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落细落实到全体教职员工岗位职责,将育人成效纳入部门和个人年度绩效考核,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协同、二级院部发力、全校各方积极参与、专兼队伍紧密结合、学生强化自我教育”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学校建立德技并修育人工作机制,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等新时代思政工作要求,完善领导干部联系党支部工作制度等6个配套制度,制定多个实施方案,深刻把握思政育人与人才培养的契合点。
学校入选四川省第三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经济管理学院入选四川省第三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连续6年荣获四川省优秀易班共建高校,建成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0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1个、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2个,提炼省级德育特色案例1项。
为了破解育人平台和机制缺乏问题,学校聚集政府、行业、学校、企业等多方育人力量参与育人全过程,以“大融合”凝聚育人合力。
学校以构建全员协同、全域联动、全过程覆盖、全方位渗透的育人工作体系为目标,围绕学生成长成才路径,挖掘各领域、各部门、各群体、各岗位的育人元素,协同育人体系联动同向发力。依托化工新材料产业学院、泸天化学院、川酒学院三大产业学院,学校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校企办学双主体,顶层、核心层、基础层构成的“三明治式”产教深度融合模式,建立优质资源共享机制、互利双赢动力机制、全面监控评价机制、协调运行保障机制四大机制,推动“1234”协同育人体系有效运转。
当前,学校已与泸州市纳溪区、合江县、泸县、叙永县以及绵阳市盐亭县、宜宾市长宁县等地方政府签订了校政合作协议;组建由2家高职院校、8家中职学校、43家企业组成的四川化工职业教育集团,牵头成立的泸州高新产业发展产教联合体成为四川省首批市域产教联合体培育项目,搭建起“多元协同”育人平台;与福建永荣科技有限公司等56家企业合作举办定向班,其中40余家企业在学校举办减免学费模式的定向班。
学校着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深度融合,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打造“大化工”特色育人格局。引入万华化学、福建永荣、泸天化等头部化工企业,校企共同参与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资源开发、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全过程,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融入大国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科学精神。学校整合校企优质师资和实训资源,开发生产性实训项目,促进教学过程高度对接生产过程。政行校企协同共育,为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高质量化工工匠搭建了平台。学校注重发挥校园内的泸天化林、合盛林、新凤鸣林等企业捐赠林园的环境育人作用,让校园的一草一木都承载育人功能,滋养师生心灵。
坚守初心
培育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学校直面化工人才培养短板,精准施策,创新构建“多元共育,虚实结合,技安互融”化工专业群“高精特”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校发展方面取得喜人成效。
近三年,学校为企业输送了3400余名“既懂技术又懂安全”的行业急需人才,企业满意率保持在90%以上,毕业生就职于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上市公司等企业的比例达78.75%。与泸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轻化工大学联合开展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育项目已于2022年招收首批学生。
近三年来,学校学生在各项技能大赛中获奖200项,在各类省级文体、双创比赛中获奖60余项,在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奖6项。学校易班工作站被评为“全国优秀易班共建学校”“全国三星级易班学生工作站”,并入选国家级优秀易班共建案例1项。“易班+诊改”网络育人体系的构建和实践项目,被评为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
(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