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08月28日 星期一

    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科:深化产学研协同育人 培养高质量卓越人才

    作者:张瑾 时伟 李绍纯 《光明日报》( 2023年08月28日 10版)

        青岛理工大学《基坑工程与边坡支护》研究生课程——工程专家进课堂活动。

      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科是山东省首批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一流学科、高峰学科。近年来,学校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围绕土木工程学科特色,深化产学研协同育人,全面提高卓越工程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三位一体 优化学科布局新方向

      青岛理工大学拥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土木水利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为响应国家推动建筑业工业化、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号召,学校围绕国家“新基建、新城建、重大工程建设”战略,本着“智能+土木”的培养理念,打破院系组织壁垒,推进学科、学位点、专业一体化建设。2019年设立了智能建造本科专业;2021年获批山东省内唯一土木水利专业学位博士点;2022年在土木水利一级博士点学科下,开设“绿色建筑与市政工程”“绿色建筑与能源工程”“智能建造与运维”等新方向,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不断增长的需求。

    四链融通 构建协同育人新体系

      学校面向国家、地方重大发展战略和产业需求,依托国家“111计划”创新引智基地、土建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高等级教学科研平台,联合中建、中铁、中交等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开展人才培养,联合山东高速路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设智慧交通现代产业学院,与中建三局共建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将人才培养从学校延伸至川藏铁路、胶州湾跨海大桥、青岛第二条海底隧道等重大工程项目一线,构建大土木人才培养特色。以强化学生职业胜任力、创新创业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学校大力实施企业博士特派员、产业教授、“青建班”计划,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形成了产业链出题、创新链答题、教育链内化、人才链培养的“四链融通”协同育人新体系,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助力。

    多元融合 推进课程建设新发展

      课程建设在人才培养改革中承担着重要作用。学校以学科发展为引领,以平台建设为抓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专思融合,深入挖掘大国工程背后的工匠精神、工程伦理与人文精神,推进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坚持学科融合,将BIM(建筑信息模型)、CIM(城市信息模型)等新技术、新理念融入教学内容,顺应数字化时代的人才发展需求;坚持数实融合,开发线上慕课、虚拟仿真实验与数字化教材,搭建深度学习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坚持产教融合,带领学生走向工程现场,以实际工程项目为题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坚持科教融合,将科研成果转换为优质教育资源,以高水平科研支撑高质量卓越人才培养。

      在山东省教学名师时伟教授领衔的《基坑工程与边坡支护》研究生课堂上,学生们除了能听到校内名师的授课,还收获了来自一线工程师的深入讲解。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王中达结合校园工程,向同学们介绍锚杆支护、土钉墙、加筋土挡墙等常见的设计方法;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李宁宁,结合青岛地铁实际工程案例,从地质概况、基坑支护型式、工程风险及应对措施、基坑工程发展趋势4个方面讲解地铁工程常见的基坑支护设计类型与工程风险。学生们走进青岛地铁的工程现场,以实际工程为背景完成课程设计大作业。参与课程学习的研究生赵鹏同学表示:“工程专家进课堂这种协同育人方式,丰富了课堂内容,让我们可以近距离地接触到实际工程,对于理论到实践的应用有了更加直观的理解,提升了自己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办学70年来,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科共计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培养了36597名毕业生,其中本科生31813名,硕士研究生4587名,博士研究生197名,为山东省和青岛市的高质量内涵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作者:张瑾 时伟 李绍纯)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