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讲述】
在我们博白,手工编织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几乎人人都会,因此博白也被誉为“中国编织工艺品之都”。
2005年,我来到博白一家编织公司工作。那时博白县主要承接外贸业务。我还记得去参加广交会时,订单如雪花般飞来,产品供不应求。当时我感叹道:“真没想到,看到的任何东西、想到的任何器具都能用植物原料和一双巧手复原,还能赚钱。”
没过几年,变化出现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编织人渐渐老去,不论是生产观念还是市场需求都发生了变化,编织行业受到冲击。因为所在公司转型,我也一度离开了博白,但还是割舍不下对编织品的喜欢。在家人支持下,我还是回来继续从事这项内心热爱的事业。
我经常参加各种展览、展销会,不断寻找灵感。除了出口,我们努力开发国内市场,利用电商平台扩大客户群。如今,我们的国内市场已经占到总份额的60%左右,产品也变得非常多样:不仅有收纳筐、装饰摆件等,还有极具设计感的箱包、灯饰照明、食品陈列筐……产品分类也越来越细。
我们厂里有固定员工68人,业务却覆盖了900多户编织农户,带动1800多人就业。厂里的45个经纪人,非常熟悉博白每个乡镇最特色的编织产品,常常拿着新品、图纸和原料,找到对口的乡镇,和当地村民谈好工期和工钱,收货后,再由厂里统一质检、入库、销售。
像我们这样的工厂,博白有大大小小几百家,政府非常鼓励我们创新发展,给了很多政策支持,比如建设编织工业园区,促进产业化集群化;贴息贷款,对购买设备、出国参展、申请发明专利等提供补贴……
对很多村子来说,年轻人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妇女孩子在家,依靠编织,一个月能增加几千元收入,尤其是家庭主妇,多了一条谋生之道。他们说,编织真是一个宝。看来,小小的编织产业,对于吸纳闲散劳动力作用巨大。这,是我最大的喜悦与期待。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陈之殷、周仕兴、李洁、张哲浩、王斯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