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讲述】
我们公司2014年落地重庆璧山,2017年启动试生产至今,公司逐步成长为重庆市高端研发机构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年产值也从开始的7000万元增长到了去年的2.7亿元。在我看来,这些成绩都离不开当地对民营企业贴心的服务以及倾力营造的良好营商环境。
这些年,璧山区打造并充分利用“八大资金池”,帮助不少民营企业解决资金难题。在公司发展初期,重庆市科技局就通过璧山高新区为我们注入了50万元的种子基金。区里又持续帮助我们依靠专利和信用申请到免抵押、低利息的贷款。公司经营情况、专利情况和成果转化情况愈发好转,贷款额度也从300万元提升至500万元。
少了资金的后顾之忧,我们在璧山区科技局、经信委等部门的指导下,通过“揭榜挂帅”项目加强校企合作,攻关技术创新,提升生产水平。去年,我们和重庆邮电大学的教师团队联合申报了病毒检测相关的项目。双方在此机制下频繁交往、指导、研讨,科研、生产优势互补,加上几十万的研发基金支持,项目成果今年顺利落地并进入了市场,目前已运用在荣昌区生猪基地的病毒检测中。政府牵线搭桥,合作越来越多,公司科研成果喜人,发明专利数量逐步增加,我们还在半导体相关的领域参与了两项国家标准的制定。
璧山区也经常组织外部专家问诊、专家下乡、专家对接,为企业排忧解难,并通过“璧山英才”“璧山工匠”等人才引进政策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各部门对接企业的专班联络员秉持“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原则服务,也常常通过群聊、私信、电话等方式保证新的优惠政策传达到位。设立在秀湖公园的“企业之家”还定期安排了区级领导坐班,聆听企业心声并认真结办有关事项。
沟通渠道多、反应速度快、执行效率高,全区各级人员拧成一股绳,都像对待家人一样关心我们民营企业的发展。这不,我们前阵子才提交的《关于有效推进我区数字产业发展的建议》,很快就得到了区经信委的回复。去年,有关领导还提出要对民营企业进行画像,充分了解企业的优势和弱点,提供针对性的成长帮扶。看着这些前瞻性的想法在璧山逐步落实,我更加期待自己的企业在这片沃土上进一步壮大,走出重庆,助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
作为一个远道而来经商的北方人,我在重庆已经居住了二十多年,也见证着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来到璧山发展。近十年来,璧山吸引了不少高端人才和普通劳动者。出台积极政策,脚踏实地为企业解决问题,助力民营经济健康成长,这里的发展不可限量。我相信这里还将引入更多的外部资源,发展得越来越好。
(本报记者黄汉鑫、李宏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