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由南京农业大学发起设立的亚洲农业科教创新联盟国际论坛上,来自泰国、印尼、老挝、越南等13个国家、62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及龙头企业的专家代表,共话如何搭建开放的多边合作平台,有效应对粮食安全、气候变化、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等全球农业领域所共同面临的风险挑战。
2017年,南京农业大学与国外高校联合发起设立“亚洲农业研究中心”,通过设立种子基金,推动与亚洲区域伙伴开展交流合作。经过5年多的建设,从中心到联盟,从科学研究到人才培养、示范推广,“朋友圈”不断拓展、“同心圆”越画越大,南京农业大学持续为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高校方案。
今年6月,正值国内大豆播种季,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副教授张焦平来到中国-老挝合作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查看大豆品种在当地的试验情况。
“老挝当地大豆品种单一,产量低、易倒伏、抗虫抗病性差,经济效益不高。”老挝农林部国家农林研究院院长蔡伊·邦凡努萨在论坛交流时表示,“我们期待南农专家团队能够筛选出适合在老挝种植的大豆高产优良品种。”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大豆改良中心荣誉主任盖钧镒介绍,2021年以来,中心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筛选了1034份南方大豆种质资源,并依托南农三亚研究院进行环境适应性鉴定,为的就是将优良品种引向东南亚,发展大豆种植产业。
如今,中心选育的“南农99-6”等耐热大豆品种在老挝、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示范种植,亩产比当地品种增加30%~40%,抗病性、抗倒性、落叶性等综合性状佳,丰产潜力大。
“亚洲各国山水相连、人文相亲,气候条件、生态环境、植物适应性相似,有着共同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奋斗目标。”南京农业大学校长陈发棣表示,近年来,学校尤其注重亚洲区域的农业科教交流,不断加强与亚洲各国高校院所和企业间的农业合作,形成了充满活力、内涵丰富的农业科教伙伴关系。
从2021年开始,南京农业大学亚洲农业研究中心就在三亚密集进行“热带大农业生态系统长期观测研究中心”基地的选址工作,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与本次联盟大会同步展开的学术研讨会上,高校负责人和领域内专家围绕“国际联合人才培养”分享计划,由南京农业大学提出的依托亚洲农业科教创新平台、探索资源共享又相对独立的人才培养理念,受到广泛关注。
“我们期待建立开放的、国际化的多边合作平台,特别是对接各国农业需求,开展‘能力提升’培训,培养‘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科研骨干、农业管理人员以及产业带头人。”南京农业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陈杰表示。
基于多年的国际合作积累,2016年科技部“动物消化道营养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落户南京农业大学。不到一年时间,依托中心平台,“一带一路”畜牧业科技创新与教育培训国际研讨会召开,来自亚洲、非洲11个国家的农业院校加入畜牧业创新联盟。
南京农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韩纪琴表示,近年来,学校持续推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为保障“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拉动“人才引擎”。
作为东非最先进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中肯作物分子生物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吸引了众多东非、南非地区的学生慕名而来。目前利用实验室分子育种技术培育的都是当地急需的粮食作物,8年前实验室刚建成时育成的3个大豆品种,已成为当地最高产的豆类品种。
2022年10月,肯尼亚首个中非农业发展与减贫示范村在纳库鲁郡马坦吉提萨村挂牌,这也是“‘一带一路’南南合作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在非洲建设的首批示范村之一。
“希望把马坦吉提萨村建成中非合作的新典范,让中国先进的农业技术在肯尼亚乃至整个非洲地区落地生根,实现增收减贫惠农的目标。”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胡锋说。
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王春春表示,面向未来,南京农业大学将始终秉承开放发展的理念,以“立足中国大地、创造美好世界”为目标,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许天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