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乡愁】
在故乡淮河流域,水稻堪为夏季农作物中的主打。放眼望去,满坡满畈,堆青叠翠,皆是稻株。稻花则多出现于七月,其实八月也有,其中的早晚,要视当地的温度、降水和水稻品种而定。
稻花初绽时,孕在密密的稻穗上,半截米粒大小,开成一朵朵小喇叭,整齐地排成花束。此时,农人往往不说这稻花如何如何,而是称之为花扬得怎么样。就是这不起眼的扬花,你可不能小看,它是水稻由育种到成熟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先是选种、浸泡、进棚、育苗、移栽,然后是分蘖、拔节、孕穗和抽穗,继而是扬花,之后则直奔主题——灌浆、饱满,直至成熟。由此可见,扬花既承前又启后,事关丰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每到扬花时节,人们一撂下饭碗便往稻田跑。田间地头,来回走动,或蹲或站,眼睛恨不得一眨不眨地盯着那大片稻花,有的人甚至连烟都忘了抽,直到烟蒂烧疼手指,方才回过神来。
关注度如此之高,是因为稻花扬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稻穗的灌浆饱满程度。尤其是正午时分,阳光热烈,水汽蒸腾,正是稻穗扬花的关键时刻。俗话说:“不惮三更雨,就怕午时风。”农人担心的是中午起风,如果在这个节骨眼上刮风,正在开放的稻花很容易被吹落,势必影响水稻的扬花传粉,减产那是必然的了。
此外,还要注意稻田里的水是否够用,水足即浆满,水寡则穗小。长期的劳动实践让乡亲们对此谙熟于心,没有谁敢马虎丝毫。
稻花不仅决定着粮食的产量,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环境质量的“晴雨表”。一般来说,空气清新,水净土沃,稻花就会密稠,结了稻子也是穗大籽多;反之,如果水土被污染,那么稻花就会稀落伶仃,以后的稻穗肯定既小又瘪,谈高产则无异于痴人说梦。
记得小时候,只要水稻一打苞孕穗,祖母就留意看着,不让顽皮的我们去稻田边耍,唯恐折断水稻的茎秆;扬花时,更不允许小孩子靠近半步,似乎担心莽撞的我们惊扰了稻花的梦。多年后我才明白,那是庄稼人对粮食的一份虔诚和赤子之心。
现在,沿淮地区已经有了大气监控、水质检测和土壤抽样分析,家乡人的环保意识日渐增强,尽量往稻田运送畜粪、土杂肥,不施化肥,不打农药,还别出心裁地在水田里投放二三两重的鲫鱼、鲤鱼——据说这些鱼专吃田里的杂草、小虫,还有飘落的稻花,因此被冠以“稻花鱼”的美称。自然,这稻田里生产出来的大米身价不菲,都是抢手货,极大地提升了水稻种植的附加值。待庄稼收割后,田里的稻花鱼也长大了,小的七八两,大的一斤多,喜滋滋地逮上来,或蒸或炖或焖,哪怕不加任何佐料,味道也极其鲜美。拿到集市上卖,又是一笔不错的收入。如此一来,家乡人既保护了环境,又得到了实惠,可谓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淮河波浪宽,稻花香两岸。隐隐青山、迢迢绿水间,美丽的村庄被千里稻花氤氲着,令人不醉也微醺。此情此景,不正是诗人笔下的诗和远方吗?而这,又怎能不“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呢?
(作者:李成猛,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