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宜昌考察时强调,要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的重要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开发,而是不搞破坏性开发,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夏日灿烂的阳光下,闲坐湖北宜昌江岸,耳畔江风徐徐,眼前蓝天白云、青山绿叶、碧波荡漾,时而还能见到鹰击长空、江豚逐浪的怡人画面。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宜昌考察时强调,要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的重要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开发,而是不搞破坏性开发,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过去5年,宜昌扛牢长江大保护政治责任,立足“大山大水大枢纽、强产兴城创典范”的特色禀赋和阶段任务,大力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探索建设三峡地区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加快建设三峡生态屏障、清洁能源之都,为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宜昌力量。2022年,宜昌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500亿元。
近日,光明日报调研组一行深入宜昌的山水人城,就宜昌推进长江大保护的探索实践展开调研。
1.从“化工围江”到“江豚逐浪”
宜昌点军区艾家镇,坐落在长江南岸。在江风习习的日子里,站在岸边眺望,天空湛蓝、两岸青翠,偶尔会有三三两两的江豚跃出水面。
但是,这样的景致在5年前并不多见。化工产业是宜昌第一个产值超过千亿元的支柱产业,一度创造了大量税收和就业机会。然而,早期的无序发展也让宜昌加速陷入“化工围江”的困局。
5年前,长江宜昌段200多公里岸线上,化工企业成群排布,最近的距离长江不足100米,化工管道共计1020公里以上,压力容器1.72万余台。临江而建的一片片厂房、码头挤压长江岸线,工厂附近机器轰鸣,天空常是灰蒙蒙的。
“一旦出现意外事故导致管道破裂、化学品泄漏,不但会严重污染长江,而且会危害群众的生命。”曾担任宜昌市环保局局长的吴辉庆说。
作为国内磷化工行业龙头企业——兴发集团的董事长,李国璋感慨万分:“这几年我们坚定不移地走绿色转型发展道路,抓住新机遇谋划新发展,已经尝到了不少甜头。”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宜昌以壮士断腕的勇气与决心,打响化工产业转型之战,推动实施134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最终目标是“人清、设备清、垃圾清、土地清,彻底根除长江污染隐患”。
破解“化工围江”的第一站,便是艾家镇已有40多年历史的田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这家化工企业被列为宜昌实施“关改搬转”的首家企业。田田化工的前身,是始建于1970年2月的原宜昌县化肥厂,2009年11月被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收购。田田化工解决了艾家镇不少居民的就业,光所在地刘家村就有200多人在此务工。
当时在职的员工张春梅说:“那时我都快40岁了,突然听说要失业,心里真不好受。”政府工作专班联合点军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局,通过“企业内部解决一批、省内同行消化一批、区内重点项目对接一批”的方式,让熟练的工人去到同类企业就业一批,需要转岗的就近转岗一批,就业困难的实行政策兜底,进行公益性岗位安置。经过各部门的通力合作,田田化工的关停与整治工作顺利完成。
其后,还需要对土壤生态进行修复。经调查,田田化工原址土壤中的超标污染物为重金属镍,需修复的污染土方量为3万多立方米。经过宜昌市争取,该项目获批中央土壤治理专项资金1810万元,同时,由业主单位宜昌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和企业田田化工共同承担1190万元治理费用。通过异位固化稳定化与水泥窑协同焚烧处置两种工艺,田田化工土壤修复项目历时近一年,于2019年7月顺利完成。
对于母公司三宁化工来说,田田化工“关改搬转”算得上是一条以“阵痛”替代“长痛”的转型之路。曾担任田田化工董事长的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殷银华表示:“这是公司的‘沿江突围’,是不得不走的路。”2022年,三宁化工完成总销售收入247亿元,同比增长39%,上缴税收同比增长55.3%。
田田化工和其母公司三宁化工的“关改搬转”,是宜昌化工企业关键时期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5年来,宜昌134家化工企业的“关改搬转治绿”任务基本完成。宜昌化工产业结构实现历史性转变,全市精细化工占化工产业的比重由18.6%提高到40%以上。越来越多的化工产品,实现了从按吨卖到按公斤卖、再到按克卖的价值跃升。与此同时,长江干流宜昌段出境断面总磷浓度较5年前下降近60%。
昔日的中国石化王家河油库码头,蝶变为王家河江豚科普平台。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指标生物”江豚的频繁出现,是宜昌实施长江生态环境修复、着力推动绿色发展的有力证明。
2.推动传统化工加速赛道转换
破茧成蝶,凤凰涅槃。宜昌认识到,“壮士断腕”的痛楚身后,实际上是“脱胎换骨”的重大机遇。问题症结不在于要不要发展化工,而在于要发展什么样的化工——破除化工“低端产业”的认知,走出“谈化色变”的误区,重构竞争优势,推动传统化工“老树发新枝、老树变新种”,加快向精细化工裂变,打造中国精细磷化中心。
刚刚迈进湖北宜都化工园区大门,记者手机一震,打开一看,原来是一条短信:“您已进入湖北宜都化工园,园区内存在危险化学品,请注意安全。严禁超速行驶,严禁违章停车,严禁擅自进入生产装置区域。”
“这么精准啊!”记者不由感叹。
“安全是化工园区的头等大事。”同行的宜都化工园管委会主任艾春雷解释说,园区专门设置了电子围栏,通过手机漫游信号,“慧眼”识人,自动发送提醒短信。为落实长江大保护战略,2018年,宜都启动沿江1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同步建设宜都化工园区。目前入园项目已达53个,建成投产19个。园区已跻身全国第五批绿色园区行列。
走进园区智慧平台,巨幅大屏上,19平方公里画面一目了然:厂区间,输送管网纵横交错,重点部位数据实时呈现;道路上,运输车辆往来穿梭,堵点路段一清二楚;车间内,生产线上秩序井然,工人操作清晰可见……
“‘慧眼’不仅识人,还能动态监测。”园区智慧化工平台及封面化管理项目经理贾路介绍,平台在园区确定了74个关键点位,接入了200路摄像头信号,动态收集15项企业生产关键数据,实时在线监测企业安全生产装置的温度、压力、液位等核心数据,为突发事件处置和应急指挥提供决策支持。
在宜昌,化工企业“关改搬转”,不是简单的物理位移,而是要逐步实现化工产业向高端化、精细化、循环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
宜昌是长江流域最大的磷矿基地,磷矿资源储量27亿吨,占全国15%、全省50%以上。要突破性发展精细磷化,就必须解决好制约精细磷化发展的“老大难”问题——磷石膏治理。然而,磷石膏综合利用是世界性难题,以往国内外磷石膏处置以堆存为主。
宜昌定位绿色化工、立足优势磷化产业基础,联合中国科学院过程所、武汉工程大学、三峡大学和湖北宜化等10家单位,组建了湖北三峡实验室。实验室整合省部级以上相关创新平台42个,宜昌每年投入4000万元、兴发集团每年投入不低于2000万元支持实验室发展。
湖北三峡实验室主任池汝安说,三峡实验室第一个任务就是“迎战”磷石膏综合利用。实验室正策划推出一套关于磷的系列工具书,让实验室的成果既上货架,也上书架。
目前,宜昌已制定磷石膏及其综合利用产品市级标准,其中有3项上升为省级地方标准。现阶段,磷石膏综合利用率达83%,全省领先。
宜昌正加快绿色化工转换赛道,依托丰富的磷矿资源和良好的产业基础,加快向新材料、新能源产业裂变。
随着“双碳”战略的不断推进,市场迎来锂电池的爆发期。磷化工产品之一的磷酸铁锂,已成为锂电池的主流正极材料之一。磷酸铁锂正从小众精细化工品发展成为大宗新能源材料。
宜昌果断抓住这一机遇,与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领域的头部企业——宁德时代展开深入合作,聚焦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推动总投资约320亿元的邦普一体化电池材料产业园项目落户。该项目以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正极材料为核心,覆盖电池全生命周期,整合“磷矿—原料—前驱体—正极材料—电池回收”等多环节业务。
去年3月,全球载电量最大、充电技术属世界首创的纯电动游轮——“长江三峡1”在宜昌首航。船上搭载的正是宁德时代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包。
同时,宜昌积极引导支持三峡集团与宁德时代深入合作,在园区清洁能源改造、长江流域电动船舶建设、分布式储能应用、风光水储一体化、化工清洁能源替代、动力电池回收等方向开展合作,建设锂电相关产业链,不断丰富清洁能源之都的内涵。
截至去年底,宜昌在建、拟建亿元以上新能源、新材料类项目达53个,总投资超过2500亿元,推动传统化工加速向新能源、新材料赛道转换。
3.用生态屏障托起生态饭碗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截至今年6月9日,“净小宜”船舶污染物协同治理信息系统接收成交单次累计突破50万,累计接收船舶污染物494552吨。
长江干流在宜昌流经232公里,占湖北省长江干流岸线总长的近四分之一。近年来,为了维护长江特别是三峡生态安全,宜昌聚焦“水”这个关键点和敏感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岸线规划管理,实施长江绿色廊道工程,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打造“电化长江先导区”,建设三峡生态屏障。
宜昌始终着眼整个长江生态系统的修复保护,坚守全国淡水资源战略“储备库”、国家濒危物种“避难所”、珍稀动植物“基因库”,锚固“两脉青山、两江四水”生态格局;坚持保山护水、治山理水,全面抓好长江、清江等干流生态修复、岛洲治理、崩岸整治等工作;坚持稳定中心城区蓝绿空间占比,稳定长江干流及一级支流Ⅱ类水体比例,稳定江河湖库水域面积不减。
“长江里面的鱼,肉眼可见多起来了。这么大坨大坨的鱼群,以前很少看到。”今年52岁的宜都市枝城镇白水港村退捕渔民刘成奎,从15岁就开始打鱼,几十年在风里浪里讨生活。
白水港曾是宜昌最大的专业渔村,有着数百年的打鱼史。2018年,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禁捕公告正式发布。2020年8月,村里完成渔民上岸转产安置。如今,刘成奎从打鱼人变成了护渔员,定期巡江,劝阻非法垂钓和非法捕捞。
“长江养育了我们渔村,我们要把这方水土守护好。”白水港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春梅介绍,近年来白水港村结合长江岸线生态修复工程,新建绿道、广场和亲水平台,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水更清了、岸更美了。
建设三峡生态屏障的结果是可喜的。宜昌成功入选中国“绿都”20强和“十大秀美之城”,被授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2022年6月,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在财政部的绩效评价中获评“优秀”等次。
2022年,宜昌空气优良天数达311天,优良天数比例85.2%,为近10年以来最优。2023年一季度,宜昌16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34个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长江宜昌段、清江水质稳定在II类。今年3月,水利部第二届寻找“最美家乡河”活动揭晓,清江成为湖北省唯一上榜河流。
守护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绿色生态产业正在宜昌由点到面、扩面成片,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颜值、价值“两值齐美”。
紧邻三峡大坝的夷陵区许家冲,被称为“坝头库首第一村”。“我们村里新的村规民约讲,生态意识要提高,垃圾污水不能随便倒。房前屋后种花和种草,美好环境共同来缔造。我们村是三峡生态屏障核心区,重要任务是保护三峡生态,在保护生态前提下,依托生态资源发展经济,我们也只有风景可卖。”许家冲村党支部书记谢蓉说。
5年来,许家冲人开设生态小课堂,实现村里雨污分流,开民宿、栽茶树、种山果,农村电商有模有样,乡村旅游红红火火,全村人均年收入突破2万元。
三峡生态名城,屈原昭君故里。站在宜昌兴山县马粮坪村万亩茶园中,放眼皆绿,小木屋、太空舱伴着松树、竹林、石头小径,清风徐来,瞬间每个毛孔都舒展清凉了起来。
全域皆景,景皆不同。近年来,兴山抢抓高铁开通机遇,推动山上康养度假和山下旅游观光融合共进,构建“春赏花,夏漂流,秋采摘,冬滑雪”的全域全季旅游格局。自去年6月郑渝高铁湖北段开通以来,高铁沿线城市武汉、襄阳、重庆、郑州和南阳占兴山游客总量的55%,同比翻了近三倍。截至今年6月15日,兴山站进出旅客总共52.8万人次。
4.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的经验启示
回首2016年时的长江生态状况,如今更能理解“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一重要决断的深谋远虑与历史担当。
近年来,宜昌勇于担当历史使命,以一隅之光为全域添彩,创建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践行“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以一域一时之损换全域长远之胜,确保“一江清水东流”“一库清水北送”。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根本路径。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长江大保护事关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新发展阶段,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处在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增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优化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让美丽湖北绿色崛起成为湖北高质量发展的靓丽底色。
绿色产业是开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的中流砥柱。按照“做绿产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绿色经济新动能和高质量发展增长极,显著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效益,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坚持绿色低碳循环的主要原则,制定长江大保护工业绿色发展负面清单,加快退出低效落后产能,推进节能降碳改造升级,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构建工业领域从基础原材料到终端消费品全链条的绿色产品供给体系,建成一批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绿色工业园区,打造具有内生动力、高效率的绿色产业集群,维护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动态平衡。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长江大保护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大保护是为了大发展,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取向,以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要坚持流域综合治理与流域经济发展同步进行,探索生态经济治理模式,解决好治理和发展的问题,通过治理让发展的优势更优、特色更明、亮点更多,通过发展让治理的基础更强、水平更高、措施更实。在长江大保护方面,坚持以流域为单元推进河流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江湖库协同治理,打造幸福河湖,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宜居环境,助力四化同步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动力。
(作者:光明日报调研组)
(调研组成员:本报记者夏静、张锐,本报通讯员程晓;三峡大学党委书记、教授何伟军,讲师孔阳,副教授袁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