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07月17日 星期一

    湖北恩施学院:做好“三字文章” 服务恩施绿色发展

    作者:马凤余 陈加雄 《光明日报》( 2023年07月17日 09版)

      湖北恩施学院坐落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这里具有特色鲜明的地方文化,有着“天然氧吧”等美誉。近年来,恩施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路径的指引下,做好“土、硒、茶、凉、绿”的“五字文章”,用绿水青山推开经济发展大门,描绘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湖北恩施学院自办学以来,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开放性”的办学定位,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呼应恩施州发展战略,聚焦“土、茶、绿”,助力恩施绿色发展。

    做好“土”字文章 服务恩施文化振兴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北省唯一的民族自治州,州域内有土家族、苗族、侗族、汉族、回族、蒙古族、彝族、纳西族、壮族等29个民族聚居。从土家吊脚楼、白虎图腾、西兰卡普到哭嫁、杀年猪、做糍粑、跳摆手舞,恩施州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民俗文化形式绚烂多彩。湖北恩施学院作为地方高校,始终以传承文化血脉为己任,坚持文化引航,服务恩施文化振兴。

      2023年3月,学校正式成立“两山”实践创新与乡村振兴学院及研究院(以下简称“两院”)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培中心”“民族文化传播与教育研究所”等七个研究院所(以下简称“七所”),努力搭建“土”平台。其中,“两院”以“对接大战略、深耕大乡村、服务大西部”为宗旨,围绕武陵山地区和恩施州社会、经济、文化全面绿色转型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开展应用性研究,深入总结西部民族地区“两山”转化与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典型经验,挖掘生态价值、引领绿色发展、奉献美丽乡村。

      “七所”中的民族文化传播与教育研究所、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培中心、鄂西红色文化资源研究所聚焦“两山”理念和乡村振兴建设,充分挖掘恩施红色文化资源,发掘、整理、研究武陵山地区土苗文化艺术及艺术科技开发,培养和教育土苗艺术人才,着力推动土苗文化艺术传播与交流工作,并将其纳入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学校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土家族民间图案”将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作为核心教学内容,开展体验式教学,将课堂搬进“西兰卡普”传习基地,由中国织锦工艺大师、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家族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现场教学编织技艺,让学生通过实践感受土家族400余种传统纹样的魅力。

      此外,学校不定期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民间艺术大师等到校讲学,并充分借助一系列承载民族民间文化的机构组织和平台,开展联合创新实践。

      2021年,恩施宣恩县高罗镇板寮村成为学校乡村振兴定点帮扶对象。学校多次组织师生送文化下乡,将土苗文化根植于乡村沃土,传播“土”影响。教跳摆手舞、教唱六碗茶、教织西兰卡普、手绘文化墙、打造既饱含土家文化元素又适合现代使用习惯的民俗居所,助力板寮建设湖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倾力打造“文化板寮”“彩色板寮”“幸福板寮”。

      学校不断加强政校间合作,与恩施市、宣恩县签署校地共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通过文化赋能产业、产业延伸文化,真正把送文化下乡做实、做美、做强。

    做好“茶”字文章 服务恩施产业振兴

      2018年,“恩施玉露”绿茶和“利川红”被更多消费者熟知,“一红一绿”的硒茶成为恩施又一张亮丽名片。

      湖北恩施学院与湖北一红一绿茶业科技集团共建特色产业学院——硒茶学院,将产教融合的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硒茶学院自成立以来,始终以服务产业发展为宗旨,积极探索“茶+旅游”“茶+科技”“茶+市集”“茶+文化”发展模式,开展茶业技能人才培训、评价,以及茶文化建设与推广工作。硒茶学院举办茶叶、中药材、中蜂养殖等产业技能培训,开展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300余场,覆盖3000余人次,培养了10名湖北省技术能手、2名荆楚工匠、2000余名高技能人才。学员开店1200余家,累计带动就业岗位近3万个,推广带动硒茶远销欧盟、北非、西非、中亚等地区。硒茶学院积极开展推介、展示及培训活动近2000场次,向155个国家驻华使馆、21个国际组织驻华机构的275位驻华大使、外交官、国际组织代表推介中国茶。

      目前,学校硒茶学院已成为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培训服务点、湖北省技能大师工作室、湖北省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湖北省人社厅批准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具备茶艺师、评茶员、茶叶加工3个工种15个等级的认定资质。

      产业要发展,传承与创新缺一不可。为更好探索、发展茶科技,学校结合恩施硒茶特色,研究出恩施玉露茶粉、茶口红、茶喷雾等系列茶叶衍生品,创立了新茶饮品牌“一红一绿”,深度探索恩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融合发展新路径,为恩施茶产业链的补链、延链、强链作出了独特贡献。

    做好“绿”字文章 服务恩施生态振兴

      绿色是发展的底色。湖北恩施学院积极摸索如何利用好恩施生态优势,通过坚持开展沉浸式劳动教育课外实践活动等方式,不断创新实践内容,以校园清扫、生物堆肥为“点”,以人才培养为“线”,逐渐形成了开放式的劳动教育体系,融会贯通专业教育、课程思政、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志愿活动、社团活动、学业学分管理,将“两山”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以“6天校园清扫+1天生物堆肥”特色实践为主题,形成了种植、土壤改良、雨水再利用等自然生态循环过程的劳动教育基地,让学生快乐劳动,并从中获得价值感与成就感。新型的开放式劳动教育体系不断发挥良好效应,在有效推动学校品牌塑造的同时,还反哺社会,为推动地方生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助力。

      在新的劳动教育理念支持下,学校劳动教育实现由“单项孤岛”到“汇聚融合”的劳动教育思维的转变,由“静态封闭”到“动态开放”的劳动教育实施途径的转变,由“沉浸体验”到“科研创造”的劳动教育实践机制的转变。师生共同参与,创建绿色校园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吾耕园”。学校还总结提炼可复制、具有推广价值的劳动周和堆肥经验,与地方院校展开交流,让劳动教育走出实验室、走出公式、走出论文,走入校园、走向实践。

      2022年6月,湖北恩施学院生活垃圾分类两网融合试点基地正式挂牌,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两套系统“两网融合”。这是学校在构建特色劳动教育体系、服务恩施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取得的初步成效,也是践行“两山”理念取得的实践成果。基地的落地以及湖北恩施学院“吾耕园”校园堆肥基地项目的数字化运营,搭建起校园垃圾治理大数据平台,有望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全生命周期轨迹可寻、动态监管、无害化处理,对恩施州域生态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校以“大公益”为劳动教育旗帜,积极布局谋划打造恩施生态环境保护产教融合基地,联合恩施州、市供销社,共同打造服务社会的公益性项目——恩施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基地,并在校内垃圾中转站的基础上,建成生活垃圾分类指导站;开展“红色引领·绿沃校园”特色党建活动,获得地方政府支持;与恩施州图书馆合作开展劳动教育公益活动,与芭蕉民族初级中学共建劳动教育基地、共同开发中小学特色劳动教育课程,受到各界广泛关注。

      湖北恩施学院将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务实的态度、高效的合作,为恩施州“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创建凝聚力量,为服务恩施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再建新功。

      (作者:马凤余 陈加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