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
戏曲艺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其艺术价值、审美价值、社会价值、市场价值越来越被重视。广大戏曲工作者不但努力保护、传承戏曲艺术,也在为戏曲艺术融入社会、表现生活不懈努力。随着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借助现代营销手段和传播方式传播戏曲艺术、用跨界融合的创作理念进行艺术尝试,已经成为不容小觑的新兴力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下,如何坚持戏曲艺术守正创新,更好地与时代、与年轻人接轨?这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从艺术发展的角度看,“活”是戏曲艺术生存发展的关键。活态传承、动态发展,是传统戏曲能够延续至今的生存密码。戏曲艺术从来都不是裹足不前的,它总能适应时代审美需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从其他艺术门类中汲取有益于自我发展的营养。无论是从古至今的时代流转,还是从南到北的地域迁移,抑或是从明代“四大声腔”到清代花部勃兴直到如今全国的348个剧种,戏曲艺术的生生不息是由其海纳百川的综合性特征决定的。
综合,意味着包容和吸纳。武术、杂技、魔术等表演“绝活儿”,凡是有益于戏曲创作的,皆可为戏曲所用。当下流行的“跨界融合”,无论是戏曲汲取其他当代艺术元素的创新,还是戏曲给予其他艺术样式灵感与素材,实质上都与中国戏曲综合性艺术特征相契合。综合意味着吐故纳新,而不是自设边界。
创新,是戏曲乃至所有艺术恒久不变的发展动力。传统戏曲需要用“新”来吸引年轻人,让年轻人有机会接触戏曲、喜欢戏曲,从而投身于戏曲、奉献于戏曲。创新,需要观念的创新、技术的创新、方法的创新。用新的表达方式表现现代年轻人的时尚生活,用新的营销手段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在新的演出场所拓展戏曲表演空间,这些尝试都是值得肯定的。戏歌等新国风流行音乐的大量出现、各种短视频平台上戏曲艺术的展示与传播、网络游戏中戏曲元素的融入、戏曲元素剧本杀等的流行,都说明戏曲艺术已经对当代年轻人产生了深远影响。戏曲元宇宙、AR、VR、4D等前沿网络科技手段也开始被融入创作演出中。在文旅融合的政策加持和沉浸式戏剧观念引领下,戏曲演出与园林、古建、景点等结合的成功案例不断出现。可以说,是创新意识盘活了与戏曲相关的各种元素,从而带来戏曲的普及与繁荣。
戏曲创新的原点和起点在于传承。传统戏曲艺术可以为创新提供用之不竭的资源。习得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展现最地道的戏曲艺术。戏曲艺术的传承,不仅包括技艺层面的唱、念、做、打、舞和手、眼、身、法、步,还包括戏曲文学层面的剧本创作(或称“剧诗”的创作)以及戏曲艺术创作原则的学习。传承是根基,要原汁原味、扎扎实实。如此,戏曲创新才能立得住、传得开、走得远。
(作者:李小菊,系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陈之殷、殷泽昊、苏雁、王胜昔、王斯敏 本报见习记者 李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