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06月23日 星期五

    【中国好手艺82】淮阳芦苇画

    讲述人: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淮阳芦苇画代表性传承人 谷穗

    作者:本报记者 王胜昔 本报通讯员 韩功勋 张紫旖 《光明日报》( 2023年06月23日 01版)

      【中国好手艺82】  

      淮阳芦苇画,又称“苇编画”。取北方常见的芦苇,拼合成图,再烙烫上色,被誉为“草上作画”的手艺。

      因讲求本色取美,故选料尤为精细:取2至4米高、食指般粗细、挺且直的苇秆,精修成段,去其硬结,打磨抛光。以刀剖开苇段,经高温熏蒸,由卷曲熨成平展状,原料始成。

      芦苇制画,重在“拼与剪”。于一大张白纸上,画出草图,再依图案,一一分剪。修剪时,左手捏住苇片,右手持剪刀,敛声屏气,自刀尖使巧劲,修剪成物。如一朵花,至少要剪出5个样式各异的花瓣。拼贴时,取少许糨糊,一层层拼合,要平整一致,不能留有空隙。

      而后,烙铁为笔,于苇片上呈水墨雅韵。颜色轻重,全凭运笔力度——勾,轻划苇片,即深褐;点,以尖点触,呈焦黑;皴,曲动烙画,为黑色;染,轻抹于画,呈淡褐色。譬如,这幅《亲情》作品,是雌鸟哺育幼鸟图。最难的是给鸟儿点睛,先重墨烙烫画圈,再留一白点于其间,待一丝青烟泛起,吹气,再端视,炯炯有神!

      传统工艺需要与时代契合。现在,我尝试着把画缩小,创新成摆件和挂画等,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手艺名气大了,慕名而来的年轻人络绎不绝。

      (本报记者王胜昔 本报通讯员韩功勋、张紫旖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