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活红色资源,讲好大思政课,有助于传承红色基因,提升育人成效。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宝贵的“教科书”。贵州师范大学根植红色沃土,用活红色资源,创新研发红色课程,将红色文化资源融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着力构建红色文化育人体系。学校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红色文化素养,有效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让红色成为学校育人的鲜亮底色。
开发红色课程 夯实育人基础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贵州拥有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贵州师范大学深入挖掘地方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并将其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红色文化引导学生的所思所行,打造思政课程教学特色品牌。
贵州师范大学各思政课教研室不断探索思政课程创新,将本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教学,研发了《红军长征在贵州》《百年红色贵州》《贵州的革命英烈》《遵义会议及其精神》《红军长征在贵州的重大事件》等红色课程,让学生在红色文化的浸润中深化理论的认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心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红色课程融入课堂主阵地,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红色课程的选课班级每学期平均达到12个班左右,选课总人数超过10000人。
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按照“六好”要求把本地红色文化资源有机融入思政课,即放好本地红色音乐、赏好本地红色美术、诵好本地红色诗词、说好本地红色人物、述好本地红色故事、看好本地红色影视。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动脑用手开展“10+1”活动,即唱一首红色歌曲、赏一幅红色图片、讲一个红色故事、诵一首红色诗歌、读一本红色书籍、看一部红色影视、述一位革命人物、说一座红色建筑、谈一件红色遗物、游一个红色圣地,制作一个红色作品,深得学生的喜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同时,思政课教师还与专业教师深度交流,助力各专业开设相关红色课程,指导音乐教师讲好贵州红色音乐、美术教师讲好贵州红色艺术、文学院教师讲好贵州红色诗词、传媒学院教师讲好贵州红色影视剧等,从而形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机结合、同向同行的良好局面,形成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运用红色文化共同育人的合力。
红色实践 拓展育人渠道
学校不断创新红色文化活动育人形式,创设红色文化活动育人载体,创新思政课程育人模式,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红色文化育人格局。学校投资49.9万元,通过投标平台与专业影视公司联合摄制了12集微电影《红军长征在贵州》,每集15分钟。微电影项目计划拍摄100集,用于在课外组织学生了解贵州红色文化,并将其打造为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实践研修活动车载教学视听资源。
学校组织学生参与拍摄地方红色微电影、微视频,参加全省和全国高校大学生思政课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其中,学校拍摄的《追寻长征英雄的足迹》获“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三等奖,《向黔 向前》《选择题》获“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优秀奖,《品多彩文化 爱最美多彩贵州》教学视频获全国高校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二等奖。
学校积极创新红色文化传播形式,让青年学子传承保护贵州这片红色热土上孕育的光荣革命传统和崇高精神,使学生在红色精神的滋养中成长为有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
红色引领 提升育人实效
2013年,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践研修基地。10年来,学校充分利用贵州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专家讲座、现场教学、小组交流、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与全国各高校展开交流合作。基地连续9年承担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活动,学员辐射全国30个省(市、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参加研修的思政课教师对贵州红色文化资源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增强了传承红色基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基地为北京、上海、天津、福建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900余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量身定制了研修活动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在传承红色文化和创新思政课的过程中,学校思政课教师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智库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设为基础,结合国家基金特别委托项目“红军长征史”、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等项目的研究,并与思政课教学紧密相结合,形成平台建设和科学研究与思政课教育教学的相互促进。2021年7月,思政课教师受邀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为全国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研修班作题为《依托地方红色资源开好讲好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类思政课选修课》的经验交流,获得了来自全国100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研修班学员的肯定和好评。贵州师范大学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团队成员还受邀赴十余个省市数十所高校进行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经验介绍和交流等,产生了积极影响。
(汪勇 柴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