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06月17日 星期六

    广东:乡村振兴蹄疾步稳

    作者:本报记者 杨桐彤 赵斌艺 吴春燕 《光明日报》( 2023年06月17日 02版)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6月,荔枝成熟上市,广东茂名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的果农们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的时候。采摘、去枝、装箱……一车车荔枝从这里发往全国。

      “柏桥村现有荔枝种植面积约6800亩,是省级‘一村一品’荔枝生产专业村。”高州市接待办副主任、柏桥村驻村第一书记何霞介绍,柏桥村通过高州荔枝产业链党委,链接了企业、专家等资源,进一步提升种植、销售、加工等各环节水平。

      荔枝干、荔枝蜜、荔枝饮料、荔枝黄酒……在柏桥村龙眼荔枝专业合作社,记者见到了由新鲜荔枝开发出的产品,小荔枝实现“大变身”,让“一年四季吃上荔枝”成为现实。

      与此同时,高州市也以荔枝为主题,打造“农文旅创一体化”产业集群,辐射带动40万果农直接参与荔枝种植加工、电商直播、文创旅游等13种业态,形成集水果收购加工、仓储物流、观光旅游、民宿餐饮等功能于一体的荔枝产业带,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47岁的村民何树志见证了荔枝产业发展给柏桥村带来的巨大变化。他说:“过去村子没有通路,现在村门口的路四通八达,我们的收入也有很大提高,多的时候一年能超过10万元。”

      从“土特产”到“致富果”,这一华丽“变身”正在南粤大地涌现。潮州凤凰单丛茶产业、珠海斗门白蕉海鲈产业、湛江廉江红橙产业……放眼整个广东,以“土特产”为核心,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农民的致富渠道正在被拓宽。

      产业发展让村集体经济也“壮”起来了。珠海市斗门区乾务镇的夏村,正书写着一段闲置地变“聚宝盆”的故事。一边是古色古香的村牌坊,一边是现代化的公寓大楼,传统村落迸发着新生机。

      “过去公寓大楼这一片主要租给驾校当训练场地,利用率并不高,给村民带来的收入微乎其微。”村党总支书记黄仲文介绍,依托周围的富山工业园,租住在夏村的外来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已经大大超过户籍人口,并且还有增长的趋势,因此村里商量决定深度开发闲置留用地。

      得益于“村集体提供土地、国企建设运营管理,合作期间支付土地使用费、期满无偿返还”的新型乡村振兴帮扶开发模式,这片曾经闲置的空地上,一座集餐饮、娱乐、文化、居住等业态于一体的综合体拔地而起。“至今长租公寓已有110套入驻,招商达四成以上,预计村里每年可以增加收入500万元。”黄仲文说。

      蝶变还同时发生在佛山市南庄镇紫南村。紫南村给人的感觉,并不像传统印象中的村落。公园、篮球场、足球场,幼儿园、小学、职高、高校,老年活动中心、民营医院、新能源汽车充电站……与民生福祉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样样齐全。“家门口有好学校”“小病不出村,大病有村帮”的美好愿景,正在紫南村实现。

      “以前都要外出务工,现在直接家门口就业,55岁以后还能拿到村里发的每月1100元养老金,日子过得挺不错。”在村里做旅游观光车司机的村民潘俭杨笑着说。

      “党建引领,是促使我们村子发展变化的关键一招!”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紫南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潘柱升说。5.88平方公里的紫南村,有15个自然村,每个自然村都有一个党群服务中心。“在党建引领下,我们在村里开展基础设施、产业集群、乡风文明等方面的建设和推广,推动自治、法治、德治有效融合,打造出宜居宜业和美的紫南村。”潘柱升介绍。

      农民收入增速连续10年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至2.46以内……随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在广东全面实施,从珠三角到粤东西北,从珠江之滨到琼州海峡之畔,南粤大地上,乡村振兴、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实践目标坚定、步伐铿锵。

      (本报记者 杨桐彤 赵斌艺 吴春燕)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