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思政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高校是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阵地,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始终坚持让高等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作为高等教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我们要深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规律和高校思政教育规律,持续开创高校思政教育新局面,不断丰富建设教育强国的生动实践,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强化人才支撑。
1.高校是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阵地
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使命。人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战略支撑,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推动力量。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高等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高校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吸引人才、培养人才、输送人才的历史使命。“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之所期、国之所系、民之所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始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加强通识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做好思政育人、立德树人工作,不断培养符合国家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平、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为我国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力量。
思政教育是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特别是培养高水平现代化建设人才的生命线。思政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铸魂立本、统帅全局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了我国高校是社会主义高校,在“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上,有且仅有一个答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这就需要思政教育为高等教育发展凝心铸魂,确保高等教育初心不移、本色不改、目标不变。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方向决定了“培养什么人”。高校要通过高质量的思政教育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出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只有深入把握和运用高校思政教育规律,将思政教育贯穿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才能打通思政教育与高校发展、人才培养的内在关联,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育好国家需要的人才。
党的领导是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更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实现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高校是各种思想观念汇集的学术殿堂,也是各种意识形态交锋的前沿阵地。高校严守意识形态安全底线的关键在于牢牢掌握党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领导权,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敢于同一切错误观点斗争,善于应对不良思潮,从根本上保证我国高等教育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使高校思政教育质量在党的领导下有序提升。
2.深入把握高校思政教育规律
将思政工作规律运用到高校思政教育的全领域。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也是我们党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攻坚克难的制胜法宝。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是思想政治工作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和稳定的内在联系,是在历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过实践检验的规律。它决定并指导着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任务、方针、原则、方法和制度。实现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既要锚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任务,心怀“国之大者”,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又要深入学生中间,大兴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合理诉求,让学生感受到有感情、有温度的思政教育,不打折扣地将思政工作规律落实到吸引人才、培养人才、输送人才的各个领域和环节。
将教书育人规律运用到高校思政教育的全过程。教书育人规律是教书和育人的统一,是言传和身教的统一,贯穿于高校思政教育的全过程。做好“教书”的工作,不仅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在专业领域不断钻研和耕耘,为提高学生专业文化素养奠定坚实基础,还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探索“双师思政课堂”新模式,以更为制度化的举措常态落实各级领导干部上讲台、进课堂,推动“思政教学微创新”,贯通“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提升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积极性和悦纳感。实现“育人”的目标,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树立优秀的榜样。同时,以富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作为推动建立知信行相统一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的重要突破口,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基层,在切身实践中体悟社会百态、回应社会关切,将学术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将学生成长规律运用到高校思政教育的全周期。青年处于人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需要系好每一粒扣子,踩实每一级台阶,高校思政教育应该将学生成长规律贯穿到学生培养的全周期。处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学生在学习、升学、求职等方面面临着不同的现实问题,思想和行为有着不同的动向。高校思政教育要用好“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平台,加深对学生成长规律的认识,加强对学生思想行为动态的研判。及时提供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帮助青年学生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顺利渡过每一道难关。高校思政教育需要直面现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与青年思想深处的困惑,带领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与世界,善于在批判鉴别中明辨是非,敢于向错误思想亮剑。环境对青年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塑造作用,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促进高校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3.开创高校思政教育新局面
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信仰建设。强教必先强师,思政课教师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主力军。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真正具备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师,能够在教学工作中积极主动地将马克思主义信仰传递给学生,调动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信仰建设不是抽象的,应当落实到具体行动中。高校要加强对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信仰建设,完善对思政育人模范先锋的表彰机制,充分调动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有信仰的思政课教师讲述信仰、传递信仰,不断增强和凝聚信仰的力量。
促进高校思政教育思想性、学术性、实践性相统一。高校思政教育不是简单的思想灌输,而是思想、学术和实践的融合。思政教育内容涉及众多学科领域,面对不同专业背景和思辨能力的学生,要注重思政教育内容的思想性和学术性,在学术争鸣中传递思想。思政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实践是理论的来源和根本目的,也是讲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在实践中领悟思政内容、检验思政理论,将思政理论应用于实践。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融合和互动,培养兼具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化人才。
培育具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高素质人才。思政教育必须让高校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在“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之下,我国同世界的联系更趋紧密、相互影响更趋深刻,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形势和斗争也更加复杂。我们要防止错误的意识形态对高校学生产生不利影响,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应变求变,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对思想活跃的青年学子提出的批判和质疑,要做到不回避、不敷衍,讲清楚、讲透彻。高质量的高校思政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的温度,真正认同社会主义道路,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
(作者:许 涛,系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