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践行服务“三农”的责任担当,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发挥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科学统筹协调推进 健全工作体制机制
学校通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理论宣讲等方式,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深入领会“三农”工作的科学内涵,学会思维方法、学出扎实本领、学强使命担当,努力把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具体行动。
学校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农林大数据工程技术中心等平台,制定出台《乡村振兴农业科技大推广大服务行动工作方案》,持续完善服务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先后组建乡村人才振兴工作领导小组、乡村振兴农业科技大推广大服务行动工作领导小组、“第一书记”专家服务团、乡村振兴服务团,分批选派优秀干部和技术骨干参加“第一书记”、万名干部下基层、“四进”工作队、乡村振兴服务队等队伍,形成了全方位服务“三农”工作的队伍体系。
培养知农爱农人才 躬身实践尽绽芳华
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服务“三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在原有特色专业基础上成功获批土地整治工程、生物质科学与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农工融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
拓宽“第二课堂”育人路径,组织学生深入乡村治理、乡村规划设计、产业研发基地等一线参加实习实训,参加“挑战杯”“互联网+”等创新创业大赛并屡获佳绩,增强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依托学校建立的山东农村改革发展博物馆和校史馆,培育“大学生农业创意设计大赛”等“一院一品”项目。
探索“强农兴农·师生同行”社会实践育人模式,组建“九曲永流”黄河生态保护团队等180余支乡村振兴实践团队,开展健康公益服务、专业技术指导、乡村产业及乡村文化调研等系列活动,引领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厚植知农爱农情怀。
推动科技助农兴农 创新赋能乡村振兴
学校“第一书记”专家服务团、乡村振兴服务团、科技特派员队伍定期赴各地区调研指导;组织科技助农公益“云讲堂”技术培训,实现“线上+线下”双向联动服务机制。
学报开设“农业农村发展”“农业工程技术”“乡村振兴研究”等特色栏目,为推动理论运用和科技创新奠定有力基础;在30余个不同类型乡镇、村庄、园区开展乡村振兴基础问题研究;通过成立县域产业研究院农业产业专委会,举办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环泰山产业圈半月论坛、九间棚现象与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研讨会等方式,实现科技创新赋能乡村振兴。
学校拥有黄河流域耐盐碱植物全产业链绿色生产协同创新中心、园艺作物高效栽培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农产品采后品质控制与精深加工特色实验室,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特色项目、高等学校“青创团队计划”等,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攻关,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助力乡村振兴。
推进多方协同合作 巩固特色助力发展
学校深入乡村一线、田间地头,在村庄规划、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田园综合体建设等方面为地方提供实质性帮助。出台乡村振兴校企协作科技攻关专项管理办法,与农业服务、农业科技、新媒体等不同类别企业,以及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国土测绘院等院所加强合作交流,不断拓宽产科教融合新路径,提高服务乡村振兴的综合能力。
巩固干部、高素质农民等人员培训特色,有效发挥全国行政机关公务员特色实践教育基地、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等平台的功能作用,积极承办中西部对口干部培训教育、新型农民职业教育等各类活动。举办乡村振兴专题示范班、农技推广骨干培训班,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开设理论学习、技能培训、实践实操、现场观摩等多元课程,确保学习培训成效。目前开展各类培训达3万人次,为打造过硬“三农”工作队伍、助力乡村振兴作出应有贡献。
(李进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