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下旬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于田县,随着午后气温逐渐爬升,阿热勒乡的“玫瑰巴扎”进入了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刻。“巴扎”在维吾尔语中是“集市”的意思,在这个专为玫瑰花设置的集市上,当日的交易已进入尾声,独具风情的维吾尔族民歌响起,辛苦了一上午的花农和花商三三两两地坐在阴凉处喝茶、闲聊,交流着当天的收入。
于田县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的气候特点为玫瑰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这里种植玫瑰花的历史十分悠久,每年五六月份,初夏的热浪吹拂着玫瑰海洋,近5万亩不同品种的玫瑰花竞相开放,成为独具特色的风景线。围绕玫瑰形成的多种产业,也为这里的居民提供了就业增收的机会。
上午10点多,阿热勒乡也台克孜勒村村民古力吉乃提将刚采摘的玫瑰花装上电动车,运到相距不到1公里的“玫瑰巴扎”上售卖。她家一共种了4亩玫瑰花,每年能为家庭带来5000元左右的收入。集市入口处的黑板上醒目地写着当天玫瑰的参考收购价,让古力吉乃提对自己的工作报酬心里有底。最终,她将玫瑰卖给了从于田县城区赶来的花商帕提玛,大约9公斤的鲜花卖了168元。接下来,这些玫瑰会被运到帕提玛的工厂中,制作成零售价每公斤约30元的玫瑰花酱,最终端上当地居民的餐桌。
在“玫瑰巴扎”,像帕提玛这样的花商还有许多。当地村民种植的大都是沿着古丝绸之路传到于田的大马士革玫瑰的变种,这个品种的玫瑰色泽鲜亮、香气馥郁,尤其适合制作被称为“液体黄金”的玫瑰精油。在每年不到一个月的花期中,全国各地的花商纷至沓来,探寻沙漠玫瑰芬芳的秘密。
随着玫瑰背后的经济效益被更多人看到,于田县本地的玫瑰种植加工企业也在探索由传统走向精深加工的产业转型升级之路。走近新疆于田瑰觅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展柜,玫瑰面膜、精油皂、身体乳等高附加值产品映入眼帘。实验室中,来自新疆农业大学的研究生王婧雯正在进行玫瑰蒸馏实验。她的研究课题是本地玫瑰在不同比例、配置化肥使用下产出的精油品质对比。她还模仿农户的施肥时间和习惯,在公司的种植基地中开辟了一块试验田,“等我的研究得出结论后,农户就可以用更科学的施肥方法提高玫瑰的品质。”
在玫瑰花收获的季节,和田姑娘阿依图娜常常将自己与母亲手工制作玫瑰花酱的视频分享到社交平台上,收获了许多“赞”,还有不少网友询问怎样购买。如今,对口帮扶于田县农副产品营销点已经落地全国多家大型机场,本地生产的玫瑰产品被送到南来北往的旅客面前。让更多人闻得见、吃得着、用得上沙漠玫瑰,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撰文/摄影:孔斯琪,系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