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论坛】
近日,2023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在贵阳举办,带给我们观察数字经济发展的又一扇窗口。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前瞻性部署的提出,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深入推进,正在把我国巨大规模人口和市场蕴含的海量数据资源与完备工业体系带来的丰富应用场景转化为数据要素红利。与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已形成最大线上消费市场、最大产业数字化基础规模、最强数字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有利条件。
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是新一轮国际竞争重点领域。面向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让数字技术全面赋能社会经济发展与治理、以培育数字经济新动能引领新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下一阶段,为进一步增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比较优势,应持续从多角度发力,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促进“数实相融”,发挥数字全局赋能作用。
夯实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两大基础。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底座。近年来,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仍存在核心技术创新短板、算力网络供需分配失衡问题。一方面,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集中力量在芯片、器件、操作系统、底层算法等软硬件研发上取得核心技术突破;另一方面,要引导梯次优化的算力有序布局,促进东西部算力高效互补,开展算力与算法、数据、应用资源的一体化协同创新,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数据要素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资源、重要生产力和关键生产要素。随着数据要素市场发展进入新阶段,要引导各方从确权登记、优化供给、定价核算、生态培育等方面协同并进,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激活数据要素价值。
加强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数字经济向实体产业赋能的本质,在于利用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让生产、技术、市场、管理、创新等价值链各个环节的参与方感知和利用数实空间的迭代交替,进而孕育知识技术创新、优化要素分配、提升生产效率、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最终形成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数字产业化是数字经济的核心产业,应当不断提升数字技术和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数字产业链关键环节竞争力。产业数字化具有更大拓展深度和广度,要面向农业、工业、金融、教育、医疗、交通、能源等重点领域,加快数字技术创新应用,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这既是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的可行路径,也是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对国家治理和人民生活全面赋能。数字中国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和服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通过发展高效协调的数字政务,加快制度规则创新,强化数字化能力建设,推动政务数字化服务升级,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打造自信繁荣的数字文化,大力发展优质网络文化,引导广大用户创作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益身心的原创内容,从而助推文化数字化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构建普惠便捷的数字社会,面向教育、医疗、住房、养老、便民、消费、休闲等人民群众日常关切,深入挖掘数字化赋能潜在应用,提高人民生活品质。面向不同区域间、人群间的数字化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持续开展多样化培训,提升全民数字素养。最后,推动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以数字化有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提升空间规划、国土利用、环境监测智能化水平。利用数字化能力,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作者:孙辰朔 徐心,分别系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