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晚,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和第25届曹禺戏剧文学奖在广州揭晓,次日,两个奖项的获奖者座谈会举行。奖项与戏剧传承发展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如何发扬“梅花精神”,做好戏剧的守正创新?围绕中国戏剧发展,参与评审的专家、学者和获奖的演员、编剧畅所欲言。
壹 不仅是评奖,还是一场人民群众的戏剧盛宴
本届梅花奖活动期间,主办方通过一系列惠民活动,邀请部分参与竞赛的演员举办分享会,让戏剧走进老百姓的生活,走入千家万户。通过互联网,打破地域时间限制,让观众通过“第31届梅花奖”官方公众号了解演出资讯,通过演员访谈和活动视频,与终评展演活动同频共振,吸引更多年轻观众走进剧场观看戏剧。
参加竞演的演员感受到了观众扑面而来的热情。江苏昆曲小生施夏明凭借原创昆剧《瞿秋白》一举夺得本届梅花奖,他激动地说:“每一次演出都能收获观众满满的掌声。这对于我们江苏省昆剧院,对于我而言都是极大的鼓励。”凭借越剧《唐琬》摘得“梅花”的福建芳华越剧院院长郑全说:“梅花奖期间的戏曲氛围特别好,我感觉到戏曲引发了更多人的关注,在观众当中看到了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面孔。”
评奖期间,广州各大剧场迎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戏迷,各场演出一票难求,每场终评演出上座率均在90%以上,这充分说明了,好的作品一定会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
与观众一同看戏的,还有评委。梅花奖的评委与很多奖项不同,他们真正化身为观众,与观众一起看戏、评戏。
此次梅花奖的评委、中国剧协副主席、梅花大奖获得者冯玉萍说:“作为评委,我们既是阅卷人又是答卷人,还是观众,在半个月的看戏时间中,我对所有作品都有了清晰认识,也从观众的反馈中汲取了今后创作的经验。”
此次梅花奖的评委、中央戏剧学院教授陈刚表示,以梅花奖为代表的中国戏剧奖项更像一个“场”,强烈吸引创作者和观众。由于梅花奖在戏剧界的重要地位,院团领导和各地政府都在下力气支持演员和编创团队参与竞技,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创作的繁荣;而另一方面,评奖竞演也为观众带来了艺术的饕餮盛宴,起到了进一步推广和普及戏剧、培养观众的作用;而就演员、剧作家个人而言,获奖是评委及观众对自己艺术生涯的高度肯定,会反过来助推他们进行新的创作;最重要的是,奖项也为行业指出了创作的高度与方向。
不论是梅花奖还是曹禺戏剧文学奖,此次获奖的作品都呈现出极高的艺术品质,新晋“梅花”得主们通过演绎题材丰富、体裁各异的剧目,展现鲜明的剧种特色。来自贵州京剧院的冯冠博表示,自己获奖的《阳明悟道》一剧传承近30年,是贵州精心打磨的京剧传承经典之作。
“获奖作品本身就体现出了中国戏剧的发展趋势。无论是戏剧创作、人才培养还是理论研究,都可以与戏剧奖项的评奖趋势形成合力。”陈刚表示。奖项不仅是奖项,还为全国戏剧界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演员、编剧都能相互借鉴与学习。不论是本次海选时的评奖作品,还是最后得奖的15台经典剧目,都离不开演员自身的打磨和与同仁的交流切磋。
“我看到我们中国的戏剧艺术青出于蓝胜于蓝。可以说,奖杯承载的是我们戏剧工作者肩上的担子,以及演员为时代创作、为人民演出的使命。”冯玉萍说。
贰 如何“守正创新”成为活动期间被反复探讨的话题
此次梅花奖评选,可谓百花齐放,从获奖演员的作品看,既有经典的传统戏,还有很多近年来创编的现代戏。
作为安徽省唯一参加此次梅花奖现场竞演的演员,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袁媛凭借在黄梅戏《共产党宣言》中的精彩表现喜摘“梅花”。她谈到,近些年,剧院在继承《天仙配》《女驸马》这一类传统剧目的基础上,也创作了很多现代题材的新剧目,让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到中华戏曲的真和美,还可以感受戏剧与人民和时代同行的过程中,释放出的凝心聚力的潜能和培根铸魂的伟大力量。
中国剧协副主席、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杨凤一指出:发扬“梅花精神”,就要做到守正创新。而让作品贴近人民、贴近生活是守正创新的第一步。获得本届曹禺戏剧文学奖的话剧《深海》的编剧周振天说,除了谋篇布局,编剧更应有理论的高度,要有对社会和历史的宏观认识,这样才能使作品“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同样获奖的话剧《惊梦》的编剧毓钺认为,要学习曹禺先生那样开阔的胸襟、坚定的志向和广博的胸怀。创作的背后是历史责任感,只有具备了为人民、为时代而创作的情怀,才能做好戏剧的“守正创新”。
创新与人才培养相辅相成,培养人才,实际上也是为戏剧的守正创新保留火种。获奖作品花鼓戏《夫子正传》的编剧徐瑛表示,当前全国戏曲编剧虽然人才济济,但年轻的戏曲创作人才仍显不足。戏曲创作宜采用“因人设剧”的方式,助推更多优秀戏曲剧目及戏曲演员的诞生。获奖作品话剧《董其昌》的编剧陆军表示,除了高校的专业培养外,也要注重演员、剧场甚至是提供理论支撑的戏剧期刊,这些都能对人才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王卫国表示,这次梅花奖终评演出中,很多话剧元素在戏曲演员身上都得到充分展现,演员们在今后的创作过程中,除了戏曲的功法技艺外,对角色的理解和内心体验,也会帮助他们的艺术造诣得到提升。
叁 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成为共识
此次梅花奖评选在广州设立主会场的同时,首次走出中国内地的范围,在香港、澳门设立分会场。这是梅花奖40年评奖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第一次。
5月16日晚,梅花奖澳门分会场终评演出在威尼斯人剧场举行。进入终评的上海昆剧团全本《牡丹亭》(中本),接受评委专家团与观众的现场评审,剧场座无虚席,中国戏剧文学史上经典浪漫的昆剧曲目让澳门观众无比陶醉。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表示,全本《牡丹亭》历经数年打磨,凝聚几代人心血,倾注全团之力精心创作。在澳门特区上演《牡丹亭》,将进一步密切内地与港澳的文化交流合作,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中国戏剧有着辉煌历史,享誉海内外,很多经典戏剧作品成了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名片,在世界舞台上与西方戏剧展开了平等的交流与对话。中国戏剧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谷好好说。
“梅花奖、曹禺戏剧文学奖的平台,有利于演员和编剧开阔视野,寻找中外戏剧的共通性,帮助中国戏剧走向世界。”陈刚表示,在新发展中,首先要建立大戏剧的概念,不应把中国传统戏曲和现代话剧割裂开,要守正创新。中国传统戏曲追求写意的美学,话剧强调现实主义,沿着曹禺、焦菊隐等前辈的道路来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传统戏曲现代化和话剧民族化的过程。
袁媛谈到她获奖的黄梅戏《共产党宣言》:如何用传统的黄梅戏来讲述红色故事?相比传统戏的柔美,现代戏更铿锵有力,需要演员结合黄梅戏的表演特色,在柔美中体现英雄人物的刚毅。“在《共产党宣言》中,我用戏曲的肢体语言,诠释角色作为普通女性的柔美身姿和作为革命者的铮铮铁骨,再用精准的黄梅戏唱腔把控,去表现角色作为母亲的殷切希冀和作为斗士的勇敢无畏。”
“我们中华戏曲历来弘扬正能量和真善美,我们会用黄梅戏艺术讲好每一篇中国故事。”袁媛进一步阐述说。
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涌泉指出,“梅花奖”“曹禺奖”获得者要心怀“国之大者”,以更为深邃的视野、更为博大的胸怀、更为自信的态度,择取最能代表中国精神的题材,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在世界舞台鲜明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
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戏剧的“百花”永远为人民绽放;放眼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在世界戏剧舞台上彰显中国戏剧的独特价值与魅力,是此次梅花奖评审专家、获奖演员和编剧的共同心愿。这也预示着中国戏剧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报记者 谢云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