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和政治标识。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基因发展传承,强调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新时代青年重任在肩,应从红色文化中感悟党的苦难与辉煌,使红色基因薪火相传,不断长志气、硬骨气、蓄底气,不辱使命,不负人民。
一
红色基因为增强新时代青年的志气、骨气、底气提供价值导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红色基因产生、形成的理论指南。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克服重重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结合具体实际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红色基因的生成与中国共产党坚定的理想信念追求同向同行,崇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是红色基因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价值导向。青年要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增强新时代青年的志气、骨气、底气,就要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红色基因为增强新时代青年的志气、骨气、底气提供精神动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积聚起了独具时代特点,蕴含着共产党人崇高精神、坚定信念、高尚品格和优良作风的红色基因,这是革命精神的传承,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红色基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因符号与先进理念载体,一方面传递着厚重荣光的历史记忆,另一方面以其独具魅力的精神符号密码熔铸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中,成为新时代青年砥砺奋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上的强大精神动力。
红色基因为增强新时代青年的志气、骨气、底气提供前进养分。一部红色基因的传承史也是一部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改初心、不辱使命的奋斗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新时代青年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要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将红色基因的强大凝聚力内化于心,将中国共产党人传承的优秀品质外化于行,用红色基因砥砺自己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基垒石。
二
以初心使命涵养志气。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红色基因源于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新时代青年必须时刻牢记初心使命,立志将个人梦与中国梦的实现结合起来,以不负人民的无我之心担当起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一要学史长志气。要在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进一步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了解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而增强青年群体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坚定的理想信念,引导广大青年从中华民族五年多年历史长河中总结经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二要学理明志气。赓续和传承红色基因,归根到底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理想信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新时代青年要在成长过程中学好、学深、学透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学在日常,用在日常,从红色基因中寻找努力目标、努力方向,树立新时代理想。
以斗争精神锻造骨气。红色基因中蕴含的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担当奋进精神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革命战争年代青年不怕牺牲、不畏强敌的铁骨,建设年代青年披荆斩棘、迎难而上的风骨,改革开放新时期青年敢为人先、只争朝夕的傲骨,都是当代青年增强骨气的不竭动力。新时代青年在各种困难和挑战面前要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不畏强权威胁,不惧前路风险,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中挺起中国人的脊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以守正创新厚培底气。底气源于自信正义、实践创新。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红色基因中蕴含的坚守正道、开拓创新等都是新时代青年该有的精神风貌。青年群体是祖国和人民的希望所在。青年要敏于修德、善于修心,赓续红色血脉,坚定“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让清风正气、蓬勃朝气遍布全社会。当下的新兴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新时代青年作为人才的后备军,要增强学习意识,用坚实的知识夯实根基,练就一身真本领,扎根实践沃土,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担当作为,为新时代建功立业。
(作者:孙维雁,系沂蒙干部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