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加油!向未来》《最强大脑》《机智过人》《未来新世界》《大先生》等一批集趣味性、科学性、人文性于一体的新形态科普类节目不断创新,以视听节目的丰富形态为观众提供了探索科学的机会。
节目模式从传统单一转向多元融合
我国科普类节目大致经历了从类型初创、传统科普专题节目、戏剧化科普类节目到融媒体科普类节目的发展历程,其模式也从传统单一的讲座类专题发展为真人秀、情景剧等多元模式。
正在北京卫视播出的《大先生》突破了既往科普节目演播室内演讲、访谈的传统方式,采用全程实景走访的模式,带领观众走进中国科学院各大科研院所、大型科研装置等相关场景,近距离接触国内高级科研装置,倾听科学家耀眼光环背后的求真故事,在行进中感受高科技的魅力。科普节目《加油!向未来》以科学猜想、跨屏互动、实验征集引导用户参与节目互动,通过手机端互动、互联网视频,以及VR技术同步播出,打造信息传播“生态圈”。《机智过人》第三季首创“直播+录播”模式,让“智敬中国”的概念变成IP传播出去,拓宽了节目传播范围。
在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黄典林看来,“这些优秀的科普类节目跳脱传统科普单向传播的窠臼,以多元融合的双向传播思路让科普类节目以新形态再次回归大众视野,不仅丰富了科学传播的形态、开阔了传统科学的视野,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收视效果”。
激发观众兴趣并有效传播科学知识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要让观众喜欢看科普类节目,就要将“有意思”和“有意义”结合起来。
《加油!向未来》第三季通过“科学+”的角度,将抽象的科学原理与具象化的表现形式有机融合,以“提问+猜想+验证+揭晓”的节目形态引导用户深入思考,节目中“无壳孵化小鸡”“穿甲弹”“用吹风机吹起气球花环”等实验,让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察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科学现象,进而培养大众的科学素养。《最强大脑》以激发选手最强的大脑潜能为出发点,不断创新脑力比拼形式和规则设置,如第四季“人机大战”、第七季“圈层战场”、第八季“脑力天梯”、第十季“脑王争霸”……十年间,《最强大脑》让科普变得更接地气。《大先生》以小切口设置悬念,邀请科学界的“大先生”、科研新兴力量的青年翘楚以及由青少年科技爱好者组成的“未来团”,沉浸式探访神秘科技场景,近距离接触关于纳米、岩石、肉味香料等的“科学疑案”,实现了科普知识的有效传播。
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梁君健看来,无论是采取实验模式,还是答题模式,抑或是带领青少年亲身体验,这些科普类节目无一不是在激发观众兴趣的过程中,完成科学知识的普及。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深度融合
在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研究员刘黎明看来,科普类节目要在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的同时,重视人文精神的体现,肯定人在科学创造中的主导作用。
《加油!向未来》中许多题目的设置都与中国杰出科学家的事迹和贡献有关,在还原科学魅力的同时,探寻着科学的温度。《大先生》还原科学家们的人生高光时刻,并以此为线索,展开对一整个团队的探访,从而了解一个领域,向这一专业的所有科研工作者致敬。《大先生》用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铸魂育人,引导青年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该节目在每期结尾进行开放式的“围炉夜话”对谈,探讨当下教育、职场、生活中的问题和困惑,让观众在感受科学家智慧的同时,也收获对人生的思考。
如何将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深度结合,讲好中国的科学故事与科学家故事,同时满足用户认识自我、探索世界、求知求新的愿望,成为科普类节目持续努力的方向。
(本报记者 牛梦笛 本报通讯员 路卓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