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24日 星期三

    【新闻随笔】共享绿地,一座“人民城市”的见微知著

    作者:封寿炎 《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24日 02版)

      【新闻随笔】

      据报道,上海今年正式启动单位附属绿地开放共享的三年行动,原本属于机关单位的绿地将向市民打开、让社会共享。“三年行动”的目标是在2025年开放单位附属空间100个以上,今年率先开放40个。

      这一新闻多少有点让人感到新鲜。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早年国家分配给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绿地空间,一般都由内部员工独享。出于安全、治安、管理等方面的考虑,很多单位还会修筑围墙,形成“闲人莫入”的“大院”。在城市治理中,对于“大院林立”的弊端和城市空间开放共享的利益都已经论述颇丰,无须赘述,但敞开大门、拆除围墙、开放共享,也确实面临一系列难题障碍——单位及其员工是否愿意,开放之后的权利责任如何界定,比如用地权属主体是否变更,谁来建设、运营和维护,谁来承担运维经费和安全管理责任等。如果大面积推广共享绿地的做法,还在中观宏观层面上涉及街区和城市的整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相关的法律政策。凡此种种,都足见这项工作属于“硬骨头”,其操作难度之大,很容易影响相关部门的施行意愿。

      那么,上海为什么愿意去做?为什么可以做到?这个答案,恐怕要从更长的时间坐标、更广的空间坐标里寻找。在这些更长、更广的坐标里不难发现,在城市建设方面,上海推行市民共享、普惠民生的举措远非“共享绿地”这一项,“共享绿地”也远非“最大的手笔”和“最硬的骨头”。

      黄浦江和苏州河是上海的城市符号,多年来“一江一河”滨水岸线的改造与提升,造就了如今市民乐享其中、津津乐道的“城市客厅”。据报道,黄浦江沿岸已累计建成1200公顷绿色生态开放空间,集漫步、跑步、骑行等复合功能于一体的滨江“三道”总长约150公里。“一江一河”正逐步成为连续贯通里程最长、城市更新区域最大、城市功能最为丰富的城市滨水区。“史诗级”建设成就背后有着“史诗级”的建设难度。据统计,在贯通“一江一河”滨水岸线过程中,黄浦江沿岸地区企事业单位动迁安置近3500家,苏州河沿岸累计辟通约63处“断点”。如果熟悉城市改造和动迁安置工作,应该不难想象如此规模工程的实施难度之大。事实上,上海还专门制定了“一江一河”的“十四五”规划,并制订施行《上海市黄浦江苏州河滨水公共空间条例》,使“一江一河”滨水岸线改造提升获得来自城市发展规划和地方立法这一层次的切实保障。

      像共享绿地、“一江一河”这种为民、惠民的城市工程,在上海可以列举出来很多。在硬件建设方面,堪称“大手笔”者包括在寸土寸金的小陆家嘴地区拿出“最后一块土地”修建浦东美术馆;“小而美”的“绣花针工程”,则有散落在马路边、街道旁、弄堂口的“口袋公园”。公共设施的经营理念,也紧紧围绕“市民”这个中心。在去年9月开馆的上海图书馆东馆,书库面积仅占建筑总面积的2%。它把更多的空间让给市民,将其打造成为以阅读为核心的文化中心。市民、读者不仅可以在这里阅读,还能体验音乐、绘画、手工等。它还提供众多开放空间,成为市民的书房、客厅和工作室。甚至在城市治理的细枝末节,都把市民的感受和体验置于重要位置。上海众多知名的景观道路都已经实施多年“落花不扫”“落叶不扫”。一春一秋,市民寻访落英缤纷的花径和满眼秋华的“落叶大道”,成为遥相呼应的城中雅事。

      “建筑是可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上海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这座城市的建设愿景。在愿景成真过程中的点滴努力,都是上海实践“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的具体实践。“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也使上海的城市建设纲举目张,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的人民性,寻问城市建设发展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问题,解答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的重大命题提供了根本遵循。如果把“共享绿地”放在这一重要理念和政策框架里观照解读,就不难发现这正是上海这座“人民城市”的一种见微知著。

      (作者:封寿炎,系媒体评论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