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24日 星期三

    用心用情托起稳稳幸福

    讲述人:上海市静安区江宁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 余文君

    作者:本报记者 颜维琦 《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24日 05版)

      【一线讲述】

      上海市静安区江宁路街道辖区面积1.84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59812人,其中0至3岁婴幼儿约900人,60岁以上老年人27334人。自担任江宁路街道办事处主任以来,辖区“一老一小”是我心底最柔软的牵挂。如何擦亮人民城市幸福底色,托起“一老一小”稳稳的幸福,这是新时代社区发展面临的重要命题,也是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答题。

      基层治理既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人民群众感知公共服务效能和温度的“神经末梢”。有一次,我到蒋家巷居民区调研,一位阿姨对我说,平时在家帮子女带小孩,基本上一刻不能脱身,希望有专业、公益的临时性托育机构,让他们偶尔“喘喘气、做自己”。在参加街道政协委员联络组活动时,有委员听到居民反映,白天都是老人照料宝宝居多,遇到要出门办事、就医等情况,普遍存在宝宝临时性看护的需求。在老龄化程度高的时代背景下,0至3岁婴幼儿“托育难”问题,成为我们亟待重视、解决的问题。

      只有把群众的“愿望清单”变成社区治理的“幸福清单”,才能将民生实事真正做到人们心坎上。2022年,我们携手静安区教育局先行先试,在静安区政协教育界别委员的专业助力下,打造了全市第一家社区“宝宝屋”,为社区里3岁以下幼儿家庭提供临时制、计时制的集中照护和育儿指导服务。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们的工作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为解决场地问题,我们采用“嵌入式”的建设模式,与社区内党群、为老、幼儿教育设施等阵地融合打造。我们的第一家“宝宝屋”嵌入在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三楼,一边是日间托老、一边是托幼、一边是老年社区食堂。我们时常看到这样暖心的场景:60多岁的老人,带着80多岁的母亲来到日间托老,同时也把20多个月的孙女放到“宝宝屋”,然后自己去买菜、开药,中午可以直接在我们的长者食堂吃饭。

      熨帖的暖意背后,亦有着可以触摸的民生情怀。今年,我们的社区“宝宝屋”2.0版持续升级,通过融入科学育儿指导理念,凸显“一屋一特”。目前,江宁设有老少融合、婴幼儿语言发展、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家庭滋养型等5家不同样态的社区“宝宝屋”,率先建成了“15分钟托育服务圈”。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设在蒋家巷居民区里的第5家“宝宝屋”已建设完毕,将于6月1日正式运营。我们将以“宝宝屋”为“小支点”,撬动社会治理的“大格局”,通过成立“幸福18(议事吧)”,形成共治善治的社会治理新模式。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为让“一老一小”等全龄人口感受到城市温度,围绕“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我们把公共服务供给做到了暖心处、细微处。我们在长者食堂针对老年人提供低油少盐的营养餐,提升长者食堂的品质和内涵。我们还在另外一家社区食堂,提供老年人优惠套餐,有14元、16元、20元三类,为辖区8个乐龄站点供餐,每日送餐量在500客左右。同时,随着2个便民早餐点的设立、社区内首家电影院的开业,江宁辖区内的烟火气被持续点燃。

      有了人人受益、可感可及的幸福生活场景,才会有“家在江宁,幸福宁聚”的情感认同。关于江宁的未来,还会有更多幸福愿景,我们将继续当好“施工队长”,打造满足品质生活的服务体系,让孩子们茁壮成长,让老年人乐享晚年,让人们畅享健康生活,为静安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提供基层样本。

      (本报记者颜维琦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