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讲述】
2008年,徘徊在人生岔路口的我选择了报名西部计划志愿者,从齐鲁大地来到青藏高原。刚到西宁市城东区法律援助中心时,没有专门的办公场所,在司法局一间办公室门口贴一张写有“法律援助”字样的A4纸,我的法律咨询工作就开始了。
记得刚上班不久,一位“阿奶”拄着拐杖来到办公室,她一开口,我就犯难了——一个字也听不懂。我找来本地志愿者帮忙传话,近4个小时的咨询让我难忘。我下定决心,一定要迈过语言关。现在,我已经能轻松听懂青海方言了。
为了扩大服务范围,我们节假日经常上街设摊开展工作。为老人、妇女、未成年人、生活困难群体等提供法律帮助成了我的日常。此外,我还承担了法律援助中心规范化建设工作,赢得了广泛好评。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大地震。震后,青海团省委组织“青海省玉树抗震救灾精神青年宣讲团”,在省内巡回宣讲抗震救灾精神。作为成员之一,我跟随宣讲团几乎走遍了青海各州市县,在一次次感受抗震救灾伟大精神的同时,自己也被“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所鼓舞,更加坚定了当初的选择。一年服务期满后,我选择了继续。
2010年,我入职西宁市中级人民法院,成为一名人民法官。我组织法院青年成立“法律关爱”志愿服务队,送法入校园和社区,关爱困难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在广袤高原上播撒法治的种子。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李慧、万玛加、王雯静、龙军、禹爱华、李晓东、周洪双、陈冠合、吕慎、张国圣、王建宏、张文攀、王斯敏 本报通讯员 成蓉、杨云杰、丰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