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08日 星期一

    在百年口岸“穿针引线”

    作者:本报记者 张士英 本报通讯员 胡峰 《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08日 03版)

      “9道转场信号好了。”“推进、推进!”5月1日6时30分,绥芬河站编组场上,铁路连接员游洋站在蓝色调车机上,按照肩上电台传来的指令,有条不紊地进行取送车作业。

      今年是百年口岸绥芬河开行中欧班列的第5年,也是游洋来到绥芬河站的第5年。身为土生土长的洛阳人,游洋已连续5年错过家乡的牡丹花期,驻守口岸,今年“五一”依然如此。

      绥芬河站是黑龙江省最大的对俄陆路口岸站,是中欧班列“东通道”的重要口岸之一。游洋的工作内容就是解体入境重车,再将满载木材、煤炭、铁精矿等货物的车辆按品类送往指定场地,为换装或落地装卸车创造条件。

      “车辆解体编组作业就像穿针引线,我们就是那根针,把一节节的车厢串起来。”游洋游走在看不到头的车辆大列旁。摘解风管、提开车钩、做好防溜……每一个动作用时仅几秒,几年的磨炼让他早已对取送、调车、编组等环节游刃有余。

      服务国际贸易的游洋至今还未出过国,想到经过自己手的中欧班列穿梭“钢铁丝路”,游洋很自豪,他说:“能在中欧班列节点站工作,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用我们河南话说就是‘可中’!”

      虽不见牡丹花开,但见证了中欧班列的快速发展,从5年前每月进出口中欧班列2列,到如今高峰期每月90列。他也从2018年的白面书生历练成了黝黑的东北汉子。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第10年。作为口岸铁路人,“游洋们”忙碌着,助力欧洲原材料驶入中国企业生产链、供应链,也让越来越多的“中国造”走出国门。

      (本报记者 张士英 本报通讯员 胡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