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04日 星期四

    群众在哪里,舞台就在哪里

    讲述人: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长 扎那

    作者:本报记者 殷泽昊 本报通讯员 王舒雯 《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04日 07版)

    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正在表演。

      【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激扬青春】

      “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2017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

      背好乐器,揣上道具,带上服装,出发!

      奔行在草原上,这套动作我们太熟练了,不肯多耽误一秒钟。因为我们太渴望现场农牧民们的欢呼声了,太渴望与他们欢聚一堂了。虽然来到乌兰牧骑已17年,我仍像个孩子一样,赤诚地渴望着它们。

      2006年,我刚入队,老队员告诉我的第一句话就是“人民群众在哪里,舞台就在哪里”。

      20世纪90年代,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到赛汉塔拉镇都呼木苏木演出。演出结束以后,一个牧民找到我们,说他的额吉因身体不好,没法来现场看演出,心里非常遗憾。一听说这个情况,队长斯琴高娃当即拍板:“走!我们去老额吉家里去!”

      第一次在炕头上听到乌兰牧骑的现场演出,老额吉流下了激动的眼泪,双手拉着队员,久久不放。大家伙儿也流泪了,拿出十足的劲头,在炕边演了一个又一个节目。

      自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成立以来,这样的故事在草原各地上演过无数遍。苍穹下,牧场上,帐篷中,无处不是我们的舞台!

      2019年,我和队员们去嘎查与农牧民们同台演出。演出结束后,一个农民拉着我的胳膊不放:“到俺家弹琴去!”

      去!当然去!

      到了他家一看,不得了!乐器挺全,还挺先进!他搬出电子琴说:“队长,你试试咱这琴咋样!”说这话时,他的脸上难掩自豪。看到农牧民生活好了,我心里甭提多敞亮了!

      每次演出完,队员们都会走到观众中间,和他们聊天,询问他们对节目的看法,再把大家的诉求一一记录下来。“哎,你那笛子今天怎么没吹啊?”“你怎么没唱你那主打歌啊?”通过交流,我们才知道观众爱看什么、想听什么,农牧民群众的心声和故事,就是乌兰牧骑最好的创作源泉。

      2017年11月21日,是所有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永生难忘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回信了!总书记的信里,字里行间都是对我们满满的关怀和嘱托,让我们深受鼓舞。

      回望1957年,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支乌兰牧骑在苏尼特右旗诞生,那是最艰难的时候,没有车,队员们就骑着骆驼、赶着马车下乡;没有电,就点着煤油灯照明;遇到雨天,草原上一路泥泞,大家披着油布推着车走……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不惧怕任何困难。

      这种好传统一直继承了下来。新时代,我们乌兰牧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现代化的音响乐器一应俱全,适应各类演出形式的服装道具应有尽有!我们的演出也真实地再现着农牧民的新生活,见证着他们一天更比一天好的幸福日子。

      作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长,我深知肩头上的担子更重了。生在这样好的时代,我和队员们一定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本报记者殷泽昊、本报通讯员王舒雯采访整理)

      (本期选题支持:齐芳、陆健、高平、冯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