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进行时】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也是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十周年。中国视东盟为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和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地区。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在东盟不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成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使得双方共同享受到共建“一带一路”所带来的发展红利,并推动各自现代化进程向前发展。这进一步彰显了共建“一带一路”对地区合作的内驱力与引领力。
丝路精神是合作的重要源泉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推动东盟国家成为古代东西方海上贸易的交汇点。瓷器、茶叶、香料、丝绸等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的主要商品,“郑和下西洋”“大帆船贸易”等加强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交往。泉州、广州、巨港、马六甲等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大都市,各国商贾云集,留下许多民间佳话。
在历史的长河中,古代丝绸之路带给东盟国家的是和平、合作、包容与互利,和平之路、合作之路、开放之路、互鉴之路、共赢之路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民心相通的共识基础。在历史与现实交会中逐渐形成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丝路精神始终贯穿于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友好交往之中,并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在东盟落地生根的重要源泉。
实现发展是合作的最大公约数
发展是中国和东盟国家合作的最大公约数。十年来,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要平台,通过开放发展、联通发展、健康发展等多维发展合作,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筑牢发展根基,更大范围惠及民生,使得中国与东盟双方共享越来越多的发展红利。
开放发展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出发点。“一带一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与包括东盟在内的世界各国开展开放合作。十年来,中国与东盟十国均已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印尼“全球海洋支点”构想、越南“两廊一圈”、泰国“4.0战略”、柬埔寨“四角战略”等进行战略对接。同时,共建“一带一路”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东盟印太展望”开展对接合作,充分体现了共建“一带一路”在战略、政策对接的开放性,进一步释放了政策红利。
联通发展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基础。互联互通是联通发展合作的主要载体,是共建“一带一路”的落脚点,其中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重点。在这方面,中国与东盟合作成果斐然。中老铁路助力老挝实现“陆联国”梦想,不仅提升老挝的对外贸易额、推动老挝旅游业发展,而且有助于中国形成稳定高效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运输通道,助推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雅万高铁是中国、印尼两国务实合作的旗舰项目,也是中国高铁首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建设的“第一单”。今年下半年正式通车后,雅万高铁将激发沿线数千万人口经济活力,助推东盟最大经济体的经济持续增长。此外,金港高速公路通车,使得柬埔寨这个欠发达国家迈入“高速时代”。中老泰铁路、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等项目建设提速,大湄公河区域铁路联盟正式成立。中欧班列与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有效联通,将东盟同欧洲、中亚货物贸易通道有机衔接,成为“一带”与“一路”联通的示范区。
健康发展合作,是打造“健康丝绸之路”的重要路径,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年来,双方建立了中国-东盟卫生合作论坛和中国-东盟医院合作联盟等健康发展合作机制,开展相关对话、协调与合作。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中国持续与东盟相关国家分享疫情信息、诊疗和防控方案以及抗疫理念,多次举行专家视频研讨会,并向相关国家派遣抗疫专家组,及时开展疫苗捐赠与生产技术的转移合作,生动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发展合作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正是在上述多维合作的推动下,中国与东盟的贸易与投资出现高速增长。东盟是中国第三大外资来源地,也是中国对外投资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2013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为4436.1亿美元,2022年双边贸易额翻了一倍,达到9753.4亿美元。2009年以来,中国连续13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2020年东盟跃升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首次形成中国同东盟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的良好格局。截至2021年6月底,双向投资额累计超过3100亿美元。以此为契机,双方民众不断享受到优质商品和服务,获得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随着合作的蛋糕越做越大,共建“一带一路”所释放的发展红利也将越来越大,双方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将越来越强。
工业化和产能合作是合作新方向
工业化和产能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新方向。工业化是现代化核心,只有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充分实现现代化。随着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成,工业化和产能合作将成为中国与东盟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方向,并助推各自发展。
首先,以“两国双园”模式,整合双方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和马中关丹产业园区开启了国际产能合作的新模式。2021年,中国以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元洪投资区为中方园区,印尼以民丹工业园、阿维尔那工业园和巴塘工业园为印尼方合作园区,双方以海洋经济、食品加工、纺织化纤等为重点产业合作建立两国双园。同年,中菲也建立两国双园。中国以漳州五个中方园区,同菲律宾巴丹自由港区在食品加工、海洋经济、现代农业、油气合作、冷链物流、新能源等产业开展合作。
其次,在传统工业化领域开展互补性合作,提升东盟工业化水平。东盟国家大都资源比较丰富,工业化则多处于初级阶段,而中国处于工业化中高级阶段,双方在工业合作方面互补性较强。比如印尼镍矿资源丰富,中企以整个镍产业链为主导,辐射带动产业集群,将镍矿加工为镍铁和新能源电池材料,不仅为印尼创造大量税收、就业和外汇收入,也大大提升了印尼工业化水平,为推动印尼实现现代化打下了重要基础。
同时,在新型工业化领域,聚焦数字经济产业和绿色经济产业合作,实现弯道超车。在数字经济产业领域,双方在数字基础设施、电子商务、数字技术研发等重点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未来,双方在数据安全保护与政策沟通协调、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合作将具有广阔前景。在绿色经济产业领域,双方对绿色发展合作高度认同。未来中国与东盟将加强在新能源技术开发应用、绿色投融资、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合作,推动能源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建立中国-东盟清洁能源合作中心,共同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和绿色可持续增长,力争在新型工业化方面占得先机,朝着各自发展目标阔步前进。
(作者:许利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