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连线】
比利时是欧洲大陆工业化最早的国家之一。拥有21万人的瓦隆大区“煤都”沙勒罗瓦和蒙斯,与法国北部的里尔地区共同构成西欧工业带,化学、电机、机械、煤炭、钢铁和玻璃制造业发达,成为欧洲工业革命的样板。时过境迁,与欧洲许多老工业基地一样,沙勒罗瓦正经历着转型之变。
工业时代印记犹在
工业革命,尤其是二战后欧洲各国的重建,带动欧洲重工业迅猛发展。作为比利时的煤矿中心,沙勒罗瓦为比利时乃至欧洲的工业革命提供了能源保障。
当时,沙勒罗瓦烟囱耸立、浓烟滚滚、厂房丛生,一派欣欣向荣的工业化气象。以意大利人为主的大批外籍劳工来到比利时“讨生活”,主要从事挖煤、冶金制造等耗费体力且危险性大的工作。1956年8月,沙勒罗瓦近郊的卡奇耶森林煤矿发生重大矿难,造成262名矿工罹难,其中意大利劳工就有136人。不过,随着石油、核能等能源兴起,以及西欧城镇化运动的迅猛发展,以煤炭、钢铁、玻璃等为代表的重工业逐渐被轻工业、汽车和电子产业所替代,社会大幅度降低了对煤炭的需求。1982年,比利时南部瓦隆大区最后一个煤矿关闭,标志着沙勒罗瓦作为老工业基地角色的结束。
沙勒罗瓦按地势分为上城和下城两部分。上城曾是贵族和有钱人的“领地”,市政厅、钟楼、博物馆、大学、剧场、音乐学院等都集中于此。下城则是工人和穷苦人聚居区,穿城而过的桑布河不定期泛滥,时常将下城变成“水乡泽国”。即使是现在,驾车从环城高架路放眼望去,仍能看到两侧是大片面目皆非的废弃厂房和成片的工人居住区,令人联想到几十年前欧洲电影里描述的场景。
尽管“重工业时代”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漫步在沙勒罗瓦街道上,仍然可以感受到工业时代的强烈印记。这里缺乏现代化城市的灵动和生气,依旧是“煤炭之都”时代一副灰头土脸的旧日容颜:整个城市的色调呈现灰暗色,街道坑洼不平、破损严重,许多建筑外表虽然还能隐约看出新艺术或装饰艺术风格的遗迹,但也年久失修,墙皮破裂。它们曾见证过当年的辉煌,也默默地守候着现在的萧条和苦涩。记者在街道上遇到的基本都是老年人,他们或缓缓散步,或在咖啡店门口闲聊。当地旅游局的导游告诉记者,与欧洲许多国家一样,作为老工业基地,沙勒罗瓦没有及时根据自身条件转型,创造新兴产业吸引就业,如今失业率达14%,年轻人只能到布鲁塞尔等大城市甚至出国找工作。
劳动大学与中国有段故事
说到沙勒罗瓦,就不得不提到沙勒罗瓦劳动大学。始创于1903年的劳动大学曾是欧洲著名的工业技术学校之一,也曾是中国共产党早年在欧洲的重要活动中心之一。
20世纪20年代,受一战华工经历的启示,中国掀起了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约有2000名中国学生响应。其中,约十分之一辗转到比利时,而沙勒罗瓦劳动大学是接收中国留学生较多的学校之一,也是早期中国共产主义信仰者寻找革命真理的地方。聂荣臻、刘伯坚、熊味耕、何长工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是劳动大学的学生。
聂荣臻1921年从法国来到沙勒罗瓦,最初的想法是“科学救国”,选的是化学专业。在劳动大学期间,聂荣臻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政治思想理论书籍,在四川老乡、马克思主义者刘伯坚的引导下,聂荣臻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共产主义ABC》等著作,以及从国内传到欧洲的共产主义刊物。1922年8月,聂荣臻由刘伯坚和熊味耕介绍,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走上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道路。聂荣臻还出席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巴黎临时代表大会,后来与刘伯坚一起负责“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工作。两年后,聂荣臻离开沙勒罗瓦,经柏林抵达苏联。此外,1924年周恩来也曾到劳动大学参加学生活动,传播马克思主义。
记者在劳动大学校长陈列室看到了聂荣臻和同学们的合影。学校一位负责人表示,大学珍藏着一些早年中国留学生的资料,这些学生为中国的发展和强大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劳动大学为此感到骄傲。
“凤凰涅槃”在路上
进入21世纪,以电子、数字技术为主导的高精尖现代产业已经取代了钢铁、煤炭和制造业等传统工业。沙勒罗瓦也开始了城市改造和产业结构转型,利用欧盟和比利时联邦政府提供的资金进行从市容市貌到配套产业设置的大规模改造,目标是将这座老工业基地打造成自然与宜居相融、文化与艺术兼备、教育与创新并举的新型现代化城市。用“大工地”来形容今天的沙勒罗瓦城区一点也不为过,当然,这一番改造也初见成效。
比利时是世界著名的“漫画之国”,也是新艺术——装饰艺术的发源地之一。沙勒罗瓦虽然是工业基地,却诞生了小顽皮斯皮鲁、憨厚的猫、西部牛仔幸运星卢克和萌萌的长尾豹马修等闻名世界的动漫形象。市区一些临街的装饰艺术建筑不仅得到了修缮和保护,而且向世界展现了艺术之美。艺术爱好者游走在街道上,就可以欣赏到不少建筑艺术佳作。还有一些建筑物的墙壁变成“涂鸦艺术画廊”,为这座老工业城市带来一股强烈的现代气息。
老城区地标建筑钟楼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一些废弃的破旧厂房被改造成文化艺术展览中心和青少年活动场所,是周末和节假日青年人喜欢聚集的场所。玻璃博物馆向参观者介绍作为工业革命成就之一的玻璃的起源、发展、应用和实用功能,观众可欣赏到用玻璃制作的精美艺术作品。摄影博物馆既有固定收藏,也有临时展览,涵盖了各个时期的历史照片,讲述摄影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是摄影发烧友的必游之地。就连曾经造成200多人罹难的卡奇耶森林煤矿也被改造成煤矿博物馆。这里陈列着当年使用过的矿机、矿工工作与生活的用具,以及大量图片等,警示人们不忘历史,这也是对罹难者最好的纪念。
沙勒罗瓦劳动大学在城市周边选址兴建新校区,不仅校园面貌将有大的改观,而且将重点发展生物化学并投资其他先进科学技术。劳动大学旧实验室和食堂被改造成一座现代化的美术馆,收藏着比利时19至20世纪的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社会现实主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超越现实主义和抽象主义的艺术作品。
记者在一家咖啡馆门口遇到几位闲坐的老人,他们指着不远处工地上的塔吊说,改变才能留住青年人,才会有美好的生活。相信几年后,一座崭新的现代化城市将出现在世人面前。
(本报布鲁塞尔4月24日电 本报驻布鲁塞尔记者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