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言】
近日,云南泼水节备受关注。网传视频显示,多位游客被恶意泼水,有女子神情明显抗拒,众人仍拿水枪集中围攻,甚至做出撕扯雨衣等不雅举动。此类矛盾已非首例,这是民俗还是恶俗?
泼水节在我国久负盛名。“泼水”兼具世俗性与神圣性,超脱等级尊卑和人际关系,是早期傣族部落社会的重要过渡仪式;“泼水”既是熟悉可感的日常,又打破了僵化刻板的秩序,构建了别具包容性的旅游空间。
任何民俗都应有尺度,任何娱乐都要有边界感。即使是单纯地“泼水”,在傣族传统中也规定了“忌乱泼”“忌脏水”。忽略他人意愿的狂欢,不过是自我放纵,既不符合传统,也谈不上创新。
如今,泼水节更像是一场“狂欢节”。这本无伤大雅,还能吸引更多游客深入了解傣家文化,形成特色文旅名片。但臆造“颜值越高被泼越凶”则是无稽之谈,更不必说去撕别人衣服、逼别人“湿身”,实际上是打着过节的幌子追求猎奇的低级趣味。
推广节日民俗是好事,也要警惕个别人歪曲解读。民俗娱乐化,必须守住法律和道德的底线,不可违背公序良俗。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地方文旅产业发展的必答题。今年泼水节前夕,云南多地已发布明确的泼水规定,其中包含严禁侮辱调戏女性、杜绝粗鲁泼水行为和伤害性方式泼水。地方确立标准维护秩序,也要严肃执法做好表率,确保节日民俗运行在合理轨道。
(原载于《南方日报》 作者:默达 摘编:项锋、杨心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