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2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5.49%,其中,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为7.25%,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高达94.0%。在深圳,广大企业正勇于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用实际行动证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在数字化的大生态中,每一个技术都联系紧密,环环相扣。底层是芯片,中间是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上层则是大量的应用和服务。为破解软件开发工具的“卡脖子”问题,华为从2019年开始进行自主研究,范围涉及硬件、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应用软件改造5个大类的全栈自研替换。
推动科技创新,必然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资金和研发人员。在华为刚刚公布的2022年年报中,研发费用支出为1615亿元人民币,占全年收入的25.1%。华为坚持每年将10%以上的销售收入投入研究与开发,近十年来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已超过9773亿元。截至2022年年底,华为的研发员工超过11.4万名,占员工总数的55.4%。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坦言:“只有确保和增强研发投入,才能不断创新。通过架构重构、系统工程、优化设计等提升产品竞争力。只要有高质量的业务连续和有竞争力的产品,我们就能持续生存与发展。”
4月10日,总部同样位于深圳的比亚迪发布首个新能源专属智能车身控制系统——云辇。该系统由比亚迪全栈自研,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表示:“云辇的诞生,改写了车身控制技术依靠国外的历史,填补了国内的技术空白,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同时,‘云辇’超越国外技术水平,一登场就站上了行业领先位置,完成了从1到2的提升。”
不吝研发投入、重视科技创新是比亚迪从一个默默无闻的电池生产小厂,成长为当前全球销量最大新能源车企的制胜法宝。据比亚迪研发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秉承“技术为王、创新为本”的发展理念,比亚迪潜心耕耘二十八载,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已拥有超6.9万名研发工程师,全球累计申请专利超4万项、授权专利超2.8万项,获得专利金奖4项。2022年研发投入超过202.2亿元,以技术实力引领科技创新。
创新不只是大型企业的事,深圳众多中小企业甚至初创企业也积极投身于此。同时,深圳的政府部门也出台了许多支持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的举措。科技创新券就是其中一项,政府用财政资金向企业或创客发放创新券,后者用创新券向研发机构、研发人员购买科技成果或研发、设计、检测等科技服务。有专家指出,这是一项在全国具有示范作用的普惠性科技金融服务政策,对于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加强科技研发投入、激发中小微企业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深圳市大分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由几位北京大学化学博士后创立的电子材料企业,主要针对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半导体所使用的电子级聚酰亚胺材料进行研发和攻关。“卡脖子”电子材料的成功攻克需要解决从材料研发、产品测试到量产应用等多个环节的技术和应用问题,其中,材料验证测试是制约材料从研发到应用的关键环节,且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测试成本。2022年,该公司获得科技创新券20万元的支持,以政府补贴产品测试费用的方式支付给第三方测试机构,大大提升了研发企业外协的测试效率和测试速度,保障了产品的研发进度。
“在深圳市科技创新政策的长期支持下,公司团队多年专注技术研发,我们的芯片先进封装用聚酰亚胺光刻胶材料已通过了国内龙头芯片企业的测试验证,打破了外国公司对该产品的长期垄断,大大提升了国产芯片产业的供应链自主可控水平。”大分子公司研发负责人罗少川兴奋地说。
(本报记者 严圣禾 党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