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4月13日电(记者金振娅)在国家卫健委13日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新闻发布会的首场发布会上,该委医政司副司长李大川表示,截至2022年底,87.7%的县医院达到了二级医院能力,45.6%的县医院达到了三级医院能力,全国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李大川强调,县医院是县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龙头和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纽带。国家卫健委将继续开展城乡对口支援,推动人才下沉。组织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县级医院,每年派驻至少5名医院管理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每人连续驻点帮扶不少于6个月,保证受援医院全年均有派驻人员驻点帮扶。同时,加强专科能力建设,推动技术下沉,帮助受援医院拓展服务范围,增加诊疗科目,开展新技术新业务,提升外转率高、就医需求较大的常见病、多发病诊疗能力。加强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创伤中心、危重症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建设,提升受援医院急症患者抢救等能力。
为了提升县级医院的管理水平,李大川指出,要运用托管等方式,指导支援医院采取委托经营管理、组建医疗联合体等方式,由派驻人员担任受援县级医院院长或副院长、科室主任,建立紧密的上下联动机制。帮助受援医院优化管理架构,完善规章制度,健全绩效评价与薪酬分配体系,提高医院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
李大川表示,力争到2025年,对于常住人口超过5万人的县,至少有1所县级医院达到二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力争达到二级甲等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对于常住人口不足5万人的县,力争有1所县级医院达到二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或者通过城市三级医院对口帮扶、托管、医联体建设、远程医疗服务等多种方式,满足县域居民基本医疗卫生需求,为实现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打下坚实基础。
对于我国开展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社会关注,李大川介绍,“双中心”设置和建设工作已纳入国务院出台的专项“十四五”规划。截至目前,已按程序设置13个专业类别国家医学中心和儿童类别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同时,国家卫健委会同国家发改委,在医疗资源薄弱的地区分四批批复了76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仅2022年,“双中心”就开展国际、国内首创和领先技术372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实施以来,有1400余项诊疗技术平移至输入省份,填补了300多项省域医疗技术空白,相关省份跨省就医人数明显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