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04月12日 星期三

    华南理工大学:推动公共艺术设计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

    作者:吴佳泓 《光明日报》( 2023年04月12日 08版)

      公共艺术设计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外在表现,通过生动形象的艺术语言和设计符号,传递抽象丰富的校园文化内涵,既有助于美化校园环境,提升学生的视觉观感和艺术美感,达到一定的美育效能,也可以强化学生的归属感和体验感,切实增强校园凝聚力,进一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华南理工大学作为国内知名的双一流重点高校,不仅关注专业学科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还致力于学生成长环境的优化开发,通过公共艺术设计手段,创设出兼具艺术特色和人文精神的校园环境,打造富有时代气息和发展活力的校园文化体系,以实现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目的,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专业能力等素质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生为本

    开展个性化校园公共艺术设计

      学生是校园文化形成的主要力量,也是校园环境建设与体验的主体。华南理工大学校园公共艺术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群体的意见偏好,从学生视角出发,准确把握学生在校园空间的体验感与舒适度,尽可能地倾听学生的意见感受,寻找到校园公共艺术设计的切入点。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华南理工大学始终坚持以生为本,将学生视为校园公共艺术设计的主体,广泛征集学生意见,共同探讨构建校园公共艺术设计方案,让校园环境满足学生个性多元的成长需求,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学校采取半封闭半开放形式设计校园公共空间,既能保护校园隐私,也有助于校园文化的广泛传播。在广州国际校区“峻德书院”随处可见设计学院公共艺术专业的学生绘画作品,美化了学习生活环境,陶冶了学生情操。为了满足学生学习生活实际需求,在校园空间中设置多功能公共设施,兼具实用功能与艺术美感,让学生学习生活更加便捷,带给学生丰富的视觉体验,使得校园环境得到进一步美化。

    承百年文脉、传红色基因、融地域文化

    彰显校园公共空间特色

      华南理工大学积极探索校园公共艺术设计和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文化历史背景,挖掘出具有地域认同感和地域身份标识的设计符号,将其融入校园空间环境中,并转化为校园办学特色与理念的重要标志,使得校园公共艺术景观更具人文内涵和地域特色,从而强化学生的归属感、认同感。在校园公共环境设计方面,学校深度融合华南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结合当地建筑特色与城市形态,打造出具有浓厚地域文化气息的校园建筑、景观小品、雕塑群像等,有效凸显校园景观的艺术美感和文化特色。五山校区的民国风建筑与现代化楼宇错落排列,形成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校园建筑群,气势恢宏的中山像时刻激励学生学习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广州国际校区新落成的“红色甲工”英雄群像等红色纪念标志性建筑,有效凸显了华南地区作为红色革命基地的特色,让校园公共空间更具红色文化气息,使莘莘学子深刻地感悟伟大建党精神,领悟华南理工大学精神内核,从而更好地铭记历史、心存敬畏、开创未来。

    遵循生态可持续原则

    开展整体性公共艺术设计

      校园公共空间是一个系统完善的有机整体,在进行设计时既要考虑校园环境各个要素,促进校园空间环境布局的协调发展,也要立足校园环境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构建起生态和谐、具备艺术气息的校园公共空间。华南理工大学贯彻落实生态可持续原则,按照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理念开展校园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使得校内环境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为师生创设了互融共生的文化环境。学校种植不同高度、季节的绿色植物和花草,形成参差错落的视觉美感,让学生在不同季节看到差异化的自然人文环境,感受到校园生活的多元性;创造性应用水体景观,打造湖光山色、绿树繁花的优美校园景观,同时传递出博学慎思、明辨笃行的办学理念,让校园公共空间更具整体性。

      校园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和校园文化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华南理工大学用创新多元的艺术设计手段表达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校园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和校园文化相辅相成,构成有机统一的整体,丰富了学生的艺术审美感受,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实现了良好的校园公共环境设计效果。

      (作者:吴佳泓)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