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想】
当今世界有一个关键问题亟待回答:不同性别、年龄、民族、种族、语言和宗教的个体能够持久地和平共处、共谋发展吗?中国不但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且以“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美美与共”的文明理念提出了解决问题之道。这种声音,需要传递给世界上最为广大的人群,而跨文化沟通能力可以达成这种目标。
跨文化沟通能力包含的要素很多,并非简单语言过关就行。要注意的至少有如下方面:所讲的内容,如词汇、短语、含义、语法结构、语义差异等基本区分;与什么人沟通,如对方的角色和地位,如何判断解读对方行为模式;自己的沟通能力,如自我认知,平抑焦虑、不确定态度等个人情绪的能力,平等待人;交流信息的方法,如情绪内容的传递,非言语信号例如手势、姿态、颜色的运用、内涵的表达;特定情形下交流,如目的、价值、假定效果;何时何地沟通,比如最佳时机,如何避免先入为主、不合时宜,等等。
跨文化沟通需要培育外语人才,尤其是有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外语人才。语言是接触其他文化时最为明显和直接的特征标志。跨文化沟通能力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让别人理解自己,同时理解别人的话语,避免似是而非的误读。要顺利“闯”过基础的语言关,首先要准备好礼貌型的词汇,丰富而不失礼貌的词汇能拉近沟通双方的距离;然后熟悉对方的母语,这对通用语交流时的帮助极大,因为大部分人的通用语含义都是母语含义;最后,要明白其态度和行为准则,因为语言所沟通的实际上是深层次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内核。
教育要服从于时代需要,通过教育教学来提高广大年轻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帮助他们在身处时代大变革的当下,不为外部因素所干扰,坚定弘扬中国优秀文化,在跨文化沟通中坚持和谐与共。掌握这一能力,也可以使年轻人在一个互相依存的世界里,更加科学深入地认识文化差异、对待文化差异,善于与文化背景不同的人沟通,从而创造更和平、和谐、繁荣的世界。
(作者:梁月倩,系黑龙江大学跨文化交际教研室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