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04月11日 星期二

    中欧经贸合作前景可期

    作者:迟福林 《光明日报》( 2023年04月11日 16版)

      当前,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正发生重大变化。在世界贸易增速明显下降、区域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面临新挑战的特定背景下,我们需要把握大势、务实行动,深化中欧经贸合作,释放中欧投资贸易合作的巨大潜力和红利。

    中欧经贸互补性将明显增强

      从过去几年的实践看,中欧经贸互补性不是在减弱,而是在增强。未来5年,随着中国居民服务型消费需求的加快释放,中欧经济互补性将明显增强。

      中欧贸易规模稳步增长。欧盟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第三大出口市场,占比分别为15.4%、20.8%和9.0%。2019—2022年,中欧货物贸易额由5596亿欧元增长至8563亿欧元,年均增长15.23%,其中2022年增速高达22.8%。疫情前的5年(2014—2019),欧盟对中国的服务出口年均增长15.4%;2021年欧盟对中国服务出口达591亿欧元,超过2019年的524.7亿欧元水平,同比增长24.7%。

      中欧双向投资较快增长。2022年欧盟对华投资额同比增长92.2%,其中德国对华投资增长52.9%。根据欧盟数据,2021年中国对欧直接投资额达90亿欧元,同比增长38.5%,较2020年有明显增长;但由于欧洲额外投资审查阻力等问题,中国对欧投资水平低于2019年。

      中欧经贸互补性不是逐步减弱,而是不断增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将提升中欧市场的互补性。例如,未来10年中国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科技结构、贸易结构、城乡结构、能源结构等六大方面的转型,可为中欧投资合作提供巨大市场空间。以消费为例,未来5~10年,中国将进入服务型消费社会。预计到2025年,城乡居民服务型消费支出占比将由2022年的43.16%升至50%左右。中国服务型消费潜力的释放将为中欧市场带来更大的互补性。此外,中国正在推进的产业转型升级,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融合的趋势,将为中欧经贸合作带来巨大空间。

    深化中欧经贸合作可有作为

      中欧经贸合作既有空间,也面临多方面挑战。有关方面需顺应经贸互补性不断增强的大趋势,排除干扰中欧经贸合作的非经济因素,以市场力量打破某些政治阻碍,为中欧经贸合作提供必要条件,使双方经贸合作尽快达到应有的水平。

      发展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计2023年欧元区经济增速将降至0.7%,欧洲央行预测欧元区CPI为5.3%。尽快恢复经济增长、降低通胀、稳定金融形势,成为欧盟面临的重大任务。无论是短期还是中长期,加大中欧经贸合作,将为欧元区经济增长注入重要动力,并由此为欧盟解决其他问题奠定重要基础。中欧投资协定若能尽快获得欧盟批准,将为欧盟拓展中国服务大市场提供重大机遇。

      以市场力量打破非经济因素阻碍。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维护全球多边贸易体系,坚持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需要中欧携手合作。中欧应加强在经贸、科技、能源、气候变化等领域务实合作,包括在多边机构的对话协调。例如,对欧盟而言,应尽快明晰《欧盟外资审查框架条例》审查规范,清晰界定敏感投资定义范围,实现不同成员国审查规范与标准统一;避免泛化战略安全概念,减少中企在欧投资的时间和合规成本。对中国而言,应继续扩大服务业市场开放,推进与欧盟服务领域的规则、规制、管理、标准对接,降低监管差异性。此外,企业层面可建立合作机制,共同为企业开展双向投资提供风险管理、合规指导、政策指引、信息服务。

      以能源绿色转型合作扩大利益融合。中欧都面临能源领域短期保供和长期减排的难题。中国拥有全球近1/3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专利,并在绿色供应链所必需的关键矿产、工业流程、零部件生产和组装等领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欧盟在智能电网、氢能网络、碳捕集与封存以及建立安全、可循环和可持续的电池价值链等低碳技术研究领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双方可务实开展清洁能源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等领域的投资合作与对话协调,以绿色合作为突破口扩大利益融合,实现新形势下中欧经贸合作上台阶。

      (作者:迟福林,系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